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吉林白城市政协建言棚膜经济发展

推进农业转向助力经济转型

2015年09月22日 10:04 | 作者:高嵩 | 来源:协商新报
分享到: 

  棚膜经济发展现状

  在白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市棚膜经济迅速发展,是集群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广大农民发展高效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棚膜经济是指通过温室、大棚、拱棚、地膜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避寒冷、干旱等不利的气候条件,以增积温、增光照、增温度为主要目标,创造出适合生长的、可控的、新的农业生态小气候,从而延长农业生产时限,拓展产品开发空间,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一种经济活动。白城市棚膜的品种主要是温室和大棚,生产项目主要有蔬菜、瓜果、食用菌等。

一、 棚膜数量、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全市棚膜经济面积已经累计发展到总栋数9.54万栋,面积8.12万亩。其中,温室3.1万栋,面积2.32万亩;大棚6.44万栋,面积5.8万亩。

二、 棚膜园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组织建设了大安市农业科技示范场、洮北区平台镇红塔村雪寒韭菜蔬菜园区、金塔集团棚膜标准化种植园区、洮南市安定镇万宝山高效农业示范区等为代表的专业化、规模化棚膜园区77个,每个园区棚膜面积都在100亩以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白城市冬、春两季蔬菜市场的供给,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民致富。

三、 棚膜经济已经成为强村富民的重要渠道。2014年,全市棚膜经济实现产值4.36亿元,实现纯收入3.58亿元。从全市整体上看,种植一亩地温室平均纯收入4.5万元左右,种植一亩地大棚平均纯收入1.5万元左右。棚膜经济作物的效益与种植其它作物相比,优势明显。

四、 各级政府扶持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省政府从2009年开始,实施了“百万亩棚膜经济建设工程”,从政策、资金上对棚膜经济给以大力扶持。几年来,全市各级组织争取棚膜经济建设补贴资金2000多万元。各县(市、区)政府在棚膜建设用地、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贷投放等方面都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全市棚膜经济的发展。

五、 棚膜经济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全市棚膜经济伴随着品种、品质、品牌的提升,实现着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具备以下五个特点,一是由过去的一家一户向现在的合作经营转变;二是由过去的庭院化经营向现在的园区化经营转变;三是由过去的小规模多样化生产向现在的较大规模集中化、专业化生产转变;四是由过去单一种植蔬菜向现在的不同系列和品种转变;五是突破了传统生产时限,彻底改变了反季蔬菜完全依赖外地调入的局面。

  问题与建议

  全市五个县(市、区)在棚膜经济发展规模态势上不均衡

  建议:全面提高棚膜经济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要围绕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棚膜经济的思想认识,创造条件、营造环境形成发展棚膜经济的浓厚氛围;要调动广大农民发展棚膜经济的积极性,农民是发展棚膜经济的主体,也是决定棚膜经济兴衰的主要力量。要解决好农民不愿创业、不会创业等影响致富的问题,抓好典型示范户,带动全村致富。进一步加强宣传、示范和引导工作,充分认识到设施农业是富民强村的重要渠道。

  发展态势上存在小、低、少、慢的特点,个体规模过小,对农业经济的发展、示范、带动和支撑作用不明显

  建议:依靠科技引领,保障棚膜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要科学的抓好规划和布局,既要着眼于前瞻性,又要着力于层次、规模的多样性与整体性,力争做到生态、社会、经济的有机统一,眼前、长远利益的相互兼备;要强化技术指导与服务,大力开展技能和科技培训,因地制宜的推广先进棚室模式和新型高效栽培模式,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培育推广棚膜蔬菜新品种、新技术,以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为抓手,通过与专业院校及科研院所的有效对接,改进和摒弃落后园艺,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达到增产、增收、增效的目的;要大力发展现代化的设施农业,加快引进新型温室和加强棚室改造进程。

  组织化程度弱、专业化程度差、发展层次低、技术力量薄弱

  建议:要加大组织力度,提升棚膜经济的产业层次。要强化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通过提升品质,重视商标注册和产品包装,强化宣传推介等多种方式,提升产业的层次和影响;要加大组织力度,提高组织化程度,改变过去的散、小、少的生产为集中连片开发、集约化生产;要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推广体系,实现棚膜经济生态化,根据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要求,在稳定产量、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前提下,进行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的“三减”试验,打造绿色、有机、无公害的安全农产品商业模式。

  土地流转难成为制约瓶颈,适合发展棚膜生产的连片土地比较少,加大了建设规模化棚膜区的难度

  建议: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市棚膜经济。研究制定土地流转办法,借鉴其它地区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成功经验,鼓励支持土地向农业企业、生产大户、种植能手、专业组织流转,为棚膜经济发展提供用地保障;要强化资金保障,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用足用好中央及省强农惠农政策,推动棚膜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要强化政策扶持,建立长效机制,把棚膜经济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来抓,切实发挥好政府的推动作用;要加快打造电商平台;加快推进全市棚膜产品走出去的步伐;要形成发展合力,发挥社会各界力量更好地支持棚膜经济的发展,积极引导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转移、辐射,保障全市棚膜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国家和省专项扶持资金量少分散,农民的自我投入能力又十分有限,贷款难

  建议:内培外引,发展壮大全市棚膜经济。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强化走出去战略,积极引进战略投资经营主体,把白城市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与域外企业的产业优势、品牌优势、资金优势进行有效嫁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要加大对现有产业园区的扶持和建设力度,力争培育更多、更大、更强的园区,依托园区配套发展种苗繁育、技术示范、技术服务、产品加工、市场开发等专业化服务项目。充分利用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体验乡村生活的要求,大力发展有机果蔬采摘、田园餐厅、花果大地艺术景观的休闲农业;要创新发展模式,利用国家光伏扶贫政策,撬动企业资本及社会资金建设高标准的棚膜设施,再以入股、租赁、发包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有种植意向者进行经营。

 

编辑:薛鑫

关键词:吉林白城市政协 棚膜经济发展 农业转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