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反家暴立法当更具“同理心”
反家暴立法应多站在受害人的立场,给予设身处地的思考,让法律制度凸显出更多的人文关怀
目前,备受关注的反家庭暴力法草案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经过将近20年的呼吁和努力,反家暴法终于进入了全国人大审议程序,意味着“家门之内”的暴力将被专门的法律所禁止。这不仅是我国婚姻家庭立法的进步,更是人权保护立法的重大进步。
与一般暴力不同的是,家庭暴力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即“当事人之间存在控制关系”,以及“受害人凭借自身努力无法摆脱侵害”,因此需要和普通暴力区别对待,并需要国家与社会的专门与专业性介入。反家暴法草案革新了“法不入家门”的传统滞后观念,通过规定强制报告制度、告诫书制度、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等,为深陷家暴“炼狱”煎熬的受害人祭出了法律的护身符,让家暴受害人看到了希望。
从完善的角度看,反家暴立法应更具“同理心”,即多站在受害人的立场,给予设身处地的思考,让法律制度凸显出更多的人文关怀。首先,从立法技术上说,对“暴力”的界定“宜粗不宜细”。目前的反家暴法草案将家庭暴力定义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等方式,对家庭成员实施的侵害行为”,略显狭窄。生活经验告诉人们,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有时候很难准确定义。在一般人看来不具有典型“暴力”形式的侵害行为,很可能对受害人意味着噩梦。因此,宜将“暴力”抽象规定为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等,为受害者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庇护。
反家暴法对于“家庭”的界定则宜细不宜粗。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不仅应该包括建立在血缘、婚姻关系基础上的传统家庭,还应该把“具有监护、扶养、寄养、同居等关系的共同生活人员”纳入家庭成员的范围。事实上,这也是今年3月“两高两部”出台的《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刑事案件的意见》的立场。
基于同理心立场,反家暴法还应更加细致地考虑家暴受害人的特点与期待。我国的反家暴实践开展多年,效果仍有待提高,一个关键原因是在反家暴中缺乏“跑第一棒”的专业人士,即接到求助或者发现家庭暴力后第一时间介入的人。具体而言,应当包括两种人:一是经过反家暴专业训练的警察,二是具有专业能力的反家暴专门人员。前者主要对付加害人,后者主要保护受害人。反家暴法应当对基层一线民警的反家暴培训作出特别和明确的规定,同时也宜建立反家暴专员制度,由相关部门培训或认定的社工、志愿者等专门人员担任专员。
一些具体制度也可作进一步的完善。例如,负有报告义务的特殊职责人员,是否可以按照“近距离原则”作进一步的扩大,将离家庭暴力最近的邻居、居(村)委会包括在内?再如,告诫书制度,是否可以吸收入已有法律规定的“训诫”制度中,以提高其权威性与威慑力?又如,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在设计时是否可以更加便利于受害人,比如申请方式应当以口头为原则书面为例外?总而言之,反家暴之所以有单独立法的必要性,正在于其基于家庭暴力受害人立场的“同理心”,而这,也是反家暴法草案可以作进一步完善的视角。
(作者为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院长,上海市未成年人法研究会会长)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反家暴 法律制度 家庭暴力 立法 受害人 “同理心”


印尼锡纳朋火山喷发
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结束访问离开菲律宾
波兰举行第24届蒸汽机车游行
内蒙古二连浩特遭沙尘暴天气 “沙墙”高百米
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火场外线合围 明火被扑灭
2017郑州航展闭幕
德国一快速列车在多特蒙德中央火车站发生出轨事故
克罗地亚热气球节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