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致远舰重要文物近日陆续出水重见天日
原标题:打捞致远舰:从一块“铁皮”找到百年前一段英雄悲壮史实
新华网沈阳10月5日新媒体专电(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赵洪南 徐扬)考古学家在黄海海域发现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的消息轰动了整个考古界,随着水下考古工作的进行,一些重要文物近日陆续出水重见天日,关于这艘在海水中沉睡了120余年的战舰是如何被打捞起的谜题也将逐步解开。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丹东一号”沉船发掘领队周春水告诉记者,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调查,考古人员目前已经打捞发现100多件文物,从打捞起的文物可以断定,“丹东一号”沉船就是甲午海战致远舰。
周春水说,目前已发现的文物中,一组上面写有繁体“致远”字样的瓷器碎片,是“丹东一号”实为甲午海战致远舰的最直观证据。
这艘沉没战舰发现于丹东港的西南方向10海里的距离,所处海底深度大概在18米到23米之间。沉船绝大部分深埋于沙下,从桅杆至艉部约50米,宽9—10米,体量在1600吨左右。整个船体外轮廓形态保存尚可,但舱中损伤较大,杂乱分布较多碎木板、铁板和机器零件等物品,并发现多处火烧迹象,调查中还发现炮、子弹等武器弹药残件,伴出有大量铆钉铁甲板、木质船材等遗物。
引人关注的是,4日,考古人员在沉船中除了发现大量文物外,还在军官舱附近发现了七八具骸骨,这些骸骨被发现时已不完整。
负责配合考古人员进行水下文化遗产调查项目的丹东港集团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2013年,丹东港集团在开发丹东海洋红港区时,在新港清淤过程中发现水下有异常磁力显示,可能是存在沉船。这一片海域正是当年大东沟海战的战场,打捞当年沉船也是丹东人多年的心愿,丹东港迅即邀请文物部门介入进行调查。
“在没有进行正式的水下调查前,丹东港集团从2013年发现这艘沉船起,每天都安排至少一艘拖轮对沉船进行24小时守护,以确保沉船的安全。”该负责人说。
2014年,考古人员在水下打捞起这艘沉船的第一块残片,让这艘沉船的身份渐渐浮出水面。这是一块带有翻卷创伤的锻制钢板。由于长期埋藏于水下泥土之中,保存十分完好。残片上面的双排大型铆钉孔清晰可见,根据锻造的分层特点,初步断定这艘沉船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这块残片的发现使认定沉船身份和价值的工作朝前迈了一大步。初步探明,这艘沉船为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考古人员将其命名为“丹东一号”。
2015年8月,国家文物局开始对沉船进行重点调查和打捞,诸多文物相继被打捞出水,再现了当年致远舰的英勇悲壮。
近代史专家、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理事关捷教授说:“当年在大鹿岛海域,北洋海军投入了几乎所有战船和兵力与日本交战。打捞致远舰,打捞起的是一段历史,一种民族的精神。”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第五代孙丁昌明在2014年海祭甲午海战阵亡将士时说:“登鹿岛而远眺,犹见艨艟激战,临黄海而俯察,仍觉硝烟未散。”
目前,考古队已经和相关方面取得联系,希望能够妥善处理将士的遗骸,以供后人凭吊、纪念。
致远舰是北洋水师最先进的军舰之一,爱国将领邓世昌是致远舰的管带。甲午战争期间,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今辽宁丹东附近海域)爆发海战。此役北洋水师损失5艘战舰,其中“致远”“经远”“超勇”和“扬威”舰沉没在交战海区。此战中,邓世昌任管带的“致远”舰为掩护旗舰“定远”,毅然冲向日军舰队,不幸被鱼雷击中沉入海底,全舰官兵除7人获救外,全部壮烈殉国。
编辑:曾珂
关键词:打捞致远舰 致远舰重要文物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