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致远舷窗出水再现百年悲壮 玻璃呈现龟裂状态
在黄海北部海底发现的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中,舷窗、炮弹等一些重要文物于近日陆续重见天日,再现百年前致远舰的英勇悲壮。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丹东一号”沉船发掘领队周春水告诉记者,5日,考古人员提取出水了一枚152毫米副炮炮弹,结合之前的发现,致远舰的武器配备已经完整展现。

周春水说,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调查,考古人员目前已经打捞出水的沉船相关文物种类有60余种,数量有100多件,一件保存较完好的方形舷窗也打捞上岸,玻璃呈现龟裂状态,为高温下突然遇水造成,还原了当时海战的激烈。
甲午战争期间,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今辽宁丹东附近海域)爆发海战。此役北洋水师损失5艘战舰,其中“致远”“经远”“超勇”和“扬威”舰沉没在交战海区。此战中,邓世昌任管带的“致远”舰为掩护旗舰“定远”,毅然冲向日军舰队,被鱼雷击中沉入海底,全舰官兵除7人获救外,全部壮烈殉国。
挖掘意义:激发思考 警醒国人
2013年辽宁丹东港启动新港建设规划,在普查相关水下文物的过程中,发现了一艘沉没的铁甲舰,怀疑是甲午海战沉没战舰,2014年8月,国家文物局开始对这个铁甲舰展开水下考古,同时,将沉舰命名为“丹东一号”。2014年年底,一门致远舰特有的格林机关炮出水,将沉船身份指向致远舰,今年8月,考古人员又发现一枚鱼雷引信,为致远舰特有的武器装备,进一步佐证沉船身份为致远舰,今年9月一个写有“致远”二字的瓷盘碎片被打捞出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副教授曹雯认为,此次打捞致远号,让国人看了这些实物回忆起甲午时期惨痛的经历,会激发国人的思考,让国人警醒。
“甲午海战是北洋舰队对抗全日本”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副教授曹雯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甲午海战为什么最终会败给了日本?曹雯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知己知彼”上,日方强于我们太多。
二是对战争的态度,日本早就做好了战争准备,中方则一直在拖延,失去了先机。在战争中,清廷始终寄希望于各国调停,而日本则是举国一战。
三是两国的军制不同。甲午海战之时,日本的军制已经是现代化的了,与欧洲一致,总司令可以随意调遣国内的属下军备,但清朝做不到,清朝的地方官员只负责本地域,中央有协调权,但清末时中央的调配权下降,已经指挥不动。曹雯认为:“甲午海战实际上是北洋舰队对抗日本全国,当时清朝还有南洋舰队、福建舰队、广东舰队,但这三支舰队除了北洋舰队都按兵不动,当时北洋舰队向总理衙门申请调配,但清末政府调配权下降,甲午海战始终只有北洋舰队独立支撑。”
编辑:陈佳
关键词:致远舷 百年悲壮 龟裂状态 甲午海战


巴西圣保罗贫民窟发生火灾 居民洒水参与灭火
世界最长单球铰转体高架桥完成转体
NASA航拍地球“素颜”照令人震撼
黑龙江代表团抵达北京
北爱尔兰将举行议会选举
经济合作组织呼吁加强地区互联互通
西班牙港狂欢节落幕
纽约举行2017军械库艺术展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