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界人物藏界人物
庞莱臣:全世界最大的中国书画收藏家
20多岁就开始了书画收藏,郑孝胥评价其“收藏甲于东南”
庞元济:稍有疑惑,宁慎毋烂
在上个世纪的一百年间,华夏大地上曾涌现出众多收藏大家,集中在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的长江南北两大区域,而其中鹤立鸡群者有两位,堪称巨擘。北方的领袖是 “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先生,而南方的领袖当仁不让的是庞莱臣先生。这就是众人津津乐道的“南庞北张”之说的由来。从数量上看,庞莱臣的收藏书画作品多达数千件组,这些高、精、尖的作品已经为他构建起一座蔚为壮观的书画王国。
庞元济(1864~1949),字莱臣,号虚斋,以字行天下。浙江吴兴南浔人。中国现代著名民族实业家/收藏鉴定家。收藏有铜器、瓷器、书画 、玉器等文物,尤以绘画最精。
庞元济
《富春大岭图》,元代黄公望的代表作之一,纸本,南京博物院藏。当年庞莱臣购买时,所有的行家都诟病其为赝品,结果被庞氏以6000美元的 捡漏价收藏,足见庞莱臣先生鉴定古画的眼力超群。
王蒙 《葛稚川移居图》简介 “每遇名迹,不惜重资购求”
庞莱臣是近代南浔“四象”之一、名震一时的丝绸商庞云鏳的次子,是典型的“富二代”。庞云鏳去世后,由于其长子早夭,庞莱臣实际上成了庞家的掌门人。庞莱 臣自己没有安于现状,他锐意进取,大胆经营,大力发展民族工业。有人做过统计,庞莱臣一生,投资于近代民族工商业的资本总额超过300万两白银,是当时赫 赫有名的大实业家。
庞莱臣热衷书画收藏,与他个人自幼喜欢绘画有着直接的关系。他父亲庞云鏳有一次看到年幼时庞莱臣的画作,非常得意,说“此子不愁无饭吃矣”。说明庞莱臣年 轻时的画,就有了不俗的气象。据我们现在所见的庞莱臣画作,主要是“四王吴恽”一路。这一画派十分强调临摹古画,从古画中继承笔墨传统。未及成年,庞莱臣 就已经动手收藏了,他最初喜欢的收藏是清乾隆时期的名迹。
庞莱臣大规模收藏书画的时候,正是清末民初的动荡年代。按照他自己的介绍,早在光绪初年之际,20多岁的庞莱臣就已经像模像样地开始了书画收藏。
之前,中国的艺术收藏中心主要是在京城北京。王公贵戚们对于书画珍玩向来都是乐此不疲,许多富足的达官贵人们,开始寻找新的乐土,上海就成为他们的新的栖息地。这样,历史就给庞莱臣制造了“地利”的收藏环境。
在当时,许多著名的收藏世家已经没落,为生计而大量抛售家藏名迹,而他们首选的大买家就是庞莱臣。原因极简单,因为庞莱臣是此时的大富豪,出得起大价钱, 也愿意出大价钱。庞莱臣自己说,“每遇名迹,不惜重资购求。南北收藏,如吴门汪氏、顾氏、锡山秦氏、中州李氏、莱阳孙氏、川沙沈氏、利津李氏、归安吴氏、 同里顾氏诸旧家,争出所蓄,闻风而至,云烟过眼,几无虚日。”(注:《虚斋名画录·自序》)
“全世界最大的中国书画收藏家”
1925年,庞莱臣61岁时,又刊行了《虚斋名画续录》。他说:“比年各直省故家名族因遭丧乱,避地来沪,往往出其藏……以余粗知画理兼嗜收藏,就舍求售 者踵相接。余遂择其真而且精者,稍稍罗致,然披沙拣金,不过十之一二。”此时已经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各地的有钱人纷纷来上海避难。而在庞家 门口,那些昔日显赫的“故家名族”们接踵而至,大包小包地拿出各家的传家宝,来找庞莱臣求售。此时此景,我们只要闭目遐思,就能够感受到庞家当时收画的盛 况。
其中,庞莱臣“一锅端掉”狄平子的收藏,是业内一则有名的掌故:狄平子(1873—1941)是康有为唯一的江南弟子,是当时有名的《时报》创始人,还办 过有正书局,出版过《小说时报》、《妇女时报》等。他所藏的书画,除了清代的“四王”外,还收藏了一些唐、宋、元三代的名迹,如董源的《山水图》、黄公望 的《秋山无尽图》、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等,都是赫赫有名的杰作。狄平子缺钱之际,正是庞莱臣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于是庞莱臣便斥巨资将狄平子收藏的书画 一口吃了下去。
有人把曾经刊印过庞莱臣藏品目录的这五部书,即《虚斋名画录》、《虚斋名画续录》、《历朝名画共赏集》、《中华历代名画记》和《名笔集胜》进行一番统计, 可知其收藏的名画多达900余幅。这些画作的名字如同悬挂在黑夜长廊上的盏盏明灯,时间跨度逾越千年,已经勾勒出中国古代绘画史的基本轮廓。
但是,这些画,显然还只是虚斋藏画的一部分,只占了总数的几分之一而已。熟悉“虚斋”的大收藏家王季迁先生说,“上海有一位收藏家庞莱臣,是全世界最大的中国书画收藏家,拥有书画名迹数千幅。”
庞莱臣的收藏赢得了世人的敬仰。早在1915年,郑孝胥先生就对年仅半百的庞莱臣赞誉说,“虚斋主人收藏甲于东南”。
收藏家说
期间凡画法之精粗,设色之明暗,纸绢之新旧,题跋之真伪,时代代易,面目各不相同,靡不唯日孜孜潜心考索。稍有疑惑,宁慎毋烂。往往数百幅中不过二三幅,积储二十余年而所得仅仅若此。欧阳子曰:物常聚于所好,而常得于有力之强。余不敢有力自居。
——庞莱臣
收藏风采
按照艺术史的发展来收藏
庞莱臣起先的收藏,见好就收,没有明确的目标,收藏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有了类似艺术史的收藏秩序,构建自己的收藏体系。按他自己的说法是,“搜罗渐及国 初,由国初而前明,由明而宋,上至五代李唐循而进,未尝躐等。”又说:“惟好之既笃,积之既久,则凡历代有名大家,盖于是略备焉。”
重画轻字的古玩行习气
庞莱臣对书法的轻视,似乎到了藐视的程度,让人匪夷所思。他出版的五部书中,没有一幅书法作品,事实上,我们也没有看到他收藏过什么历代书法名迹。原因或许来自于古玩行观念对他的影响。在当时的古玩行中,“好字不如烂画”,是一种流行的观念。
客人看藏品要讲规矩
庞莱臣是一位心胸开阔的收藏家,不像某些玩“秘藏”的收藏家那样不肯将自己的藏品轻易示人。但是,有人如果真的要想亲见“虚斋”的藏品,还是要讲点规矩 的。“虚斋”会按照收藏家的实力和鉴赏水平来提供藏品,供你欣赏:对于一般的收藏家,主人会给你看一些类似“四王”的作品。只有像张大千、吴湖帆这样的大 收藏家,才可以看到庞莱臣收藏的国宝级书画。
优待青年才俊
谢稚柳渴望拜观董源的《夏山图》。他当时已是沪上艺坛的青年才俊,受到了庞莱臣的优待。八十多岁的庞莱臣不仅陪他看了《夏山图》,还一起讨论了鉴赏问题, 中午又请谢稚柳吃了顿西餐。可谢稚柳看在眼里拔不出来,午饭后提出还想再看《夏山图》。庞莱臣体力不支要去午休,便叫养子庞秉礼陪同,让他看了个够。这次 经历,让谢稚柳终生难忘。
也曾看走眼
庞莱臣曾经与上海名画家宴于酒店,吴湖帆眼尖,发现一落拓文人腋下挟画轴从檐下匆匆走过,遂急急追去,原是久闻盛名的元人之作,号称“十七笔兰”(仅用十 七笔画就的兰花图),遂以500元当即买下。庞莱臣知道自己所储之作为赝品,于是力求吴湖帆割让,任其开价多少。吴湖帆面对收藏江湖上的老前辈,执拗不 过,只好让之。
(参考文献:《人民政协报》《收藏十三家》)
编辑:陈佳
关键词:庞莱臣 全世界最大 中国书画收藏家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