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闻逸事藏闻逸事
文物告诉你:“豆”是一个象形字
豆是一种古代盛食器,形似高脚盘。《诗经•大雅•生民》中有这样的句子:“卬盛于豆,于豆于登。”根据甲骨文、金文中豆字的字形特点,不难看出,“豆”字其实是一个象形字,是对豆这种器物的描摹与记录。《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道:“豆,古食肉器也。”至于人们所熟悉的以“豆”做作物名,则是战国以后才开始出现的。
豆的出现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多个古代遗存中,均出土过豆这种食器。自商周时起,制造豆的材质逐渐增多。青铜豆是祭祀中不可缺少的礼器之一,古人甚至有“无豆不成礼”之说,足见其在礼器之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豆的实用功能逐渐减弱,乃至演变为一种单纯的陈设器。

黑陶豆,新石器时代
此件黑陶豆于2007年在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古城遗址西城墙葡萄畈段出土。

八角星纹彩陶豆,新石器时代,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八角星纹彩陶豆,1978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口径26厘米,足径14.5厘米,通高28厘米。此豆口沿上用褐、红彩绘对顶三角形与若干线条相间组成的图案,腹部用白彩在深红色陶衣上绘有5个方形八角星状纹饰,纹饰构图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堪称我国彩陶艺术珍品。

白陶刻纹豆,商代,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白陶刻纹豆,浅腹,口沿较宽。口以下渐内收,下承以喇叭形高足。通体雕刻纹饰。口下雕刻凸弦纹,腹部雕刻仿青铜器上的云雷纹,高足中部雕刻钱纹,上下分别雕刻变形回纹和饕餮纹作辅助纹饰。修坯精细,形体线条刚劲有力。此件豆将细腻的雕刻作为白陶的主要装饰技法,显示了商代后期白陶的高度发展水平。

琱生豆
琱生豆,1978年出土于陕西宝鸡西高泉村一座春秋秦人墓葬,因器主叫琱生,因此被称作“琱生豆”。它不仅被文物考古界当作西周中晚期豆的标准器型,而且因器主琱生身份之显要更为学界所关注。

蔡侯申豆,春秋时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蔡侯申豆,1955年出土于安徽寿县蔡昭侯墓,通高35厘米 口径17.5厘米 足径13.2厘米,器身作半球状,口缘下附四环耳,上置四环纽,器通体以铜嵌作兽纹。

越窑系青釉印纹豆,西晋,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青釉印纹豆,敛口,扁圆腹,高圈足,通体施青釉。此器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其釉色匀净,造型端庄古朴,纹饰清晰、简略、自然,是早期青瓷的佳作。

青花缠枝花卉纹豆,明代,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豆圆口内敛,圆腹,足中空外撇,通体青花纹饰。此豆仿青铜礼器式样,造型古朴端庄,青花色泽明快,纹饰清丽流畅,为宣德时期典型的青花器。

清光绪黄釉雕瓷海水云纹圆形瓷豆,现藏于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这件光绪黄釉雕瓷海水云纹圆形瓷豆为祭孔释奠礼中用来盛肉的礼器,现藏于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黄地套红色玻璃寿字盖豆,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地套红色玻璃寿字盖豆,以黄色玻璃为胎,外套红色玻璃为图案。此豆的造型由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演变而来,器形周正,纹饰则为清代风格。此盖豆为清宫造办处玻璃厂所造。

玉雕人物飞禽走兽纹豆,清乾隆,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玉雕人物飞禽走兽纹豆,碧玉质,颜色泛青。足内侧阴刻“大清乾隆仿古”隶书款。盖内阴刻清乾隆帝御题诗一首:“和田绿玉中为豆,命工追琢成百兽。四足双翼无不有,奇形诡状难穷究。较之夏楬胜其质,等以商玉如其旧。式取西清周代图,想侧边左俎之右。意存复古去华嚣,鄙哉时样今犹富。”末署“乾隆丁未,御题。”并“古稀天子”、“犹日孜孜”二方印。此器以战国时期的青铜有盖豆为本,完全仿古,器形、纹饰都唯妙唯肖,甚至连色泽都接近于铜器上的绿锈,非常漂亮,是清宫仿古玉器中的精品。
编辑:陈佳
关键词:文物告诉你 “豆”是一个象形字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