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张火丁:冰点即沸点
走得非常非常静,非常非常美。一点一点,先是手出来,然后篮子出来,然后下面的裙子踢出来,就像清水往外漫一样,然后,带着高贵的寒气转过身来。满目荒寒。
张火丁,京剧青衣
她就是京剧界的王菲
万泉寺旁的中国戏曲学院挨着一片工地,偶尔,叮叮当当的声音会漏进排练厅。仲夏,室外燥热,进出排练厅的人个个一头汗,全都得冲到冷气下冰镇半分钟才能缓过神来。除了张火丁小姐。她的上衣是黑色的,长裤是黑色的,脖子上还挂了条灰白色围巾——这可是7月。平底软鞋,走起路来一声不响。中分齐耳的头发一丝不乱,一滴汗也无。
程派青衣张火丁44岁,背影看着像个女学生。挺拔,清瘦见骨。转过来,是轻柔的一张脸,五官各就其位,毫不喧哗。有时候她会戴一副黑色细边框眼镜,这让她看起来更拘谨一些,还有些学究气(她的粉丝喜欢称她为教授)。总之,凤眼青衫,西皮流水,都是台上。台下,她妆都不化,对于眼角的自然痕迹,看起来甚至没有掩饰的欲望。
去年春天是张火丁息演4年后的复出。场子在她最熟悉的长安戏院,连唱两晚,一场唱《梁祝》,一场唱程派名作《锁麟囊》。开票第一天,《锁麟囊》卖光了,第二天,《梁祝》卖光,第三天,淘宝上出现高价黄牛票,680的位子炒到2200,很快也卖光了。大半年后,《锁麟囊》被张火丁带到了上海大剧院,她5年没来上海了,这里的票友据说“想她想到恨不得把票子抢来吃了”。1月5号早上8点半开票,最早来排队的粉丝前一晚9点开始把守,这意味着他们要在当天趋近零度的寒夜里站一个通宵,而不明所以的路人看到这副场景,还以为是Alexander Wang×HM新款又要发售。而刚过去的这个9月,她演到了纽约林肯中心。寇克剧院的2500张座位票一早售罄,《纽约时报》花了5个版来报道她,称她为“北京来的大明星”,用的是和1930年报道梅兰芳访美演出一样的口吻。
永恒的定律:只要张火丁在台上,台下就座无虚席。“她的声音有一种巨大的容量,能渲染出低调和悲伤的氛围。”这是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王德威听完张火丁纽约演出的感受。但这还不是关键。在王德威看来,一个演员的魅力在于她身上能引起共鸣的人格,而这种人格会跨越语言、国度、文化,向观众施展魔法。《游园惊梦》的导演杨凡曾从台北打飞的到北京看张火丁的演出,他记得当张火丁唱到《春秋亭》一折,几乎每一句唱词都被台下的喝彩声淹没。五次谢幕、两次加唱,这是京剧吗?疯狂的观众看起来更像是在参加偶像歌手的演唱会。杨凡后来在他的新书《浮花》里写,剧场里,不少人拿着iPhone拍照,这一开始让他觉得打扰,但当他回过头,看到满场年轻的脸时——他先是感到震惊,继而有点原谅。这是青年们的方式,他们看戏、拍照,po到社交网络上,让张火丁和吴亦凡一样,在朋友圈“重放”,完成二次传播——而京剧能有多少机会变得这么年轻?
在整体上沉默、微小、喑哑的戏曲市场,张火丁像她的名字一样,是火炬一般的存在。绝大部分戏曲演出有赖于政府的补贴,只有她有着如流行歌手一样的票房号召力。她吸引的不仅仅是京剧票友,更有一大批现代意义上的粉丝。懂戏的人爱她的戏,不懂戏的人爱她的其他。她演得不多(有种观点甚至认为张火丁在搞饥饿营销),宣传也少,后者主要是因为她过分的沉默寡言。记者问,昨晚演出这么火爆,你怎么看。她答一句:谢谢大家的鼓励。记者再问,你怎么评价自己昨天的表现,她说:我觉得自己还不够行。
“她就是京剧界的王菲啊。”10年前,央视戏曲频道主持人白燕升就凭着一双毒眼把张火丁给归了类:拥有最大公约数的受众,以及,以某种看起来并不热情讨好的姿态赢得了普遍喜爱。
但张火丁的讷言并非出自我行我素的性格,在她的哥哥、武生演员张火千看来,他这个妹妹从小“笨嘴拙舌、不会说话”,“她这人就是个没什么要说的人”。
和《人物》记者聊天的一个多小时里,张火丁可以比较轻快地回答出来的是那些关于“事件”的问题:哪一年考上的戏校?赵荣琛先生教给你的第一出戏是什么?去纽约演出为什么选择《白蛇传》?而另一些问题,比如,“上台那一刻的紧张具体是种什么感觉?”“5年前为什么突然宣布不演了?”“对京剧你有没有自己的使命感?”这类,她听到的反应一般是先低头看手,这双手瘦而苍白,看得见青绿色的血脉。想了好一会儿,她最终还是有点迟疑、有点抱歉地说:没有想过。
问题问完了,“想过”的大约一半。张火千溜达过来,很满意:“火丁今天真能说啊,一般采访都坚持不了10分钟。”
装束停当,张火丁在侧幕候场(摄影 法满)
看起来不声不响其实什么都不怕
张火丁元宵节出生,家里原先想给她起名叫“张灯”,取张灯结彩之意,这名字不免过于喜庆,父亲张一就把灯字拆开,成了火丁。吉林白城是个有曲艺传统的北方小城,而张家人正适意地活在这传统中。张一戏校毕业,就职于白城文工团,后来调到评剧团,当艺术室主任。儿子张火千四五岁就表现出戏曲天分,会拉“云手”,会演小毛岸英。他8岁考上戏校学京剧,学期末汇报演出时在台上翻跟头,看得台下的妹妹眼睛放光。
张一一度怀疑,是张火丁的名字取坏了,火里淬丁,一听就很辛苦,要做成事情很不容易。在幼年的张火丁表现出对京剧的强烈兴趣后,开明的张家人自然也鼓励她考戏校。但这条路的曲折程度超过了想象。
10岁开始,张火丁像哥哥一样报了省戏校京剧科,连考3年,每年都被刷下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人认为她属于京剧方面条件好的女孩:她声音略沉,不是传统上被看好的那种高亮;身形也不算好,某种程度上她有点笨拙,少女期前还有点胖。五官中正,但过于清淡,存在感不强。
张火千说,他妹妹“看起来不声不响,其实什么都不怕”。3年落榜,放一般姑娘,提都不好意思提了,张火丁却是一丝心思都没松动过。曲线救国也行,13岁她把自己安进了廊坊市评剧团,“唱着评剧,心里爱着京剧”,练着评剧的大嗓,再找个地方偷偷地吊京剧需要的小嗓。张一来廊坊看女儿,张火丁要他带自己坐7个小时火车再去考一下锦州戏校。做父亲的在这趟火车上心绪怅然:再考不上怎么办?要不要告诉女儿,也许我们不是这块——而是其他种类的材料?这个学校不算好,但张火丁已经不小了,再不入门她以后都不会有机会了。
照现在流行的说法看来,张家一家人都挺理想主义。回到廊坊,张一帮女儿把评剧团的稳定工作给辞了,熟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和他闺女都傻了),他却也并不在乎,他还通过人在北京请了位叫王兰香的老师给女儿做一对一的辅导,让张火丁在扔了铁饭碗又没学可上、最有可能沮丧与惶惑的时期里仍然和自己的爱好忠实地生活在一起。然后有一天,张一在《戏坛》杂志封底看到天津戏校校长马超的名字,他干脆给人家写了封信,大意是:小女酷爱京剧,已辞职在家学戏,目前会唱两出剧目,希望能进贵校深造,望校长可怜天下父母心,成全小女一生心愿。
说不好是被这位父亲打动,还是张火丁的执拗改变了命运的引力场——1986年,15岁的张火丁终于成为天津戏校京剧科的一名插班生。她被安排进一个代培班,同学普遍比她小两三岁,还都正经学了起码两年戏。“我还是我们学校历史上第一个自费生。”她有点自嘲地告诉《人物》记者。但张火丁的强悍在于她的不怕:在她的老师孟宪荣心里,她可能看起来有点羞怯,但实际上她“出丑不怕,吃苦,就更不怕了”。她的同学一学期学三出戏,她学十出,整个人像一个植物一样“长”在练功房里,几乎要生根了。她的技艺,她的美,她埋藏在古典气质里不自知的现代感,这些将在她后来的人生里不断被谈论、被解读。而天津戏校只负责流传她无人可及的勤奋:她好像是那种只要盯着对岸,脚步就不会有一丝犹豫,从而忘记桥下深渊的人。
张火丁在《锁麟囊》演出后台(摄影 李蒙利)
练在自己身上,谁也抢不去
戏评人朱秀亮第一次看到张火丁的表演是从电视里,1994年。其时23岁的张火丁名不见经传,挥着水袖认认真真扮着《锁麟囊》里的薛湘灵。朱秀亮河北人,从小听着戏长大,他看了几分钟时间,已直觉到这位年轻的青衣会有一个不可估摸的未来。首先是她的极度规范,所有的唱、念、做、打,毫无随意性,没有流露出一丝懈怠感。然后是她的气质,一个字:静。
不是悄无声息的静,而是水滴石穿的静。“隔着屏幕都能传递出来。”
在上司兼同事顾玉杰看来,张火丁的静不仅仅是一种气质,“而是一种气场”。这位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副主任向记者回忆了张火丁当年刚到学院、第一次和学生排练《锁麟囊》的情景:一开始学生们像一般的排练一样散漫,打打闹闹,然后张火丁出场了,无非也是念白、唱、做,和之前出场的其他演员一样,“你就看到学生们突然不说话了,悄无声息。偶尔有人发出点声响别的学生还做手势嘘他”。
“你说是因为她有名气?肯定不是,十八九岁的小孩子的天性哪里吃这套。后来我们就发现了,张火丁就是有这个魅力,好比这屋子嘈杂,张火丁进来后,大家莫名其妙就变轻了,好像怕吵到她一样。而她开始表演,哪怕一个闷帘导板(指离话筒较远,观众听起来气若游丝),观众都心甘情愿沉下来。”她反问《人物》记者:“你说这种魅力是天生的吗?我不知道,我也无法解释。”
从天津戏校毕业后,张火丁和哥哥被分配到了战友京剧团。这是一个有些边缘的剧团,没多少演出机会,年轻演员们在里面几乎无事可做。兄妹二人每天唯有练功。
“把戏校老师教过的全部拿出来练呗,”哥哥张火千回忆,“上午,下午,晚上,睡一觉,再上午,下午,晚上。”
张火千认为他们——或者说他这一代人多少都是有点笨的。放到今天的聪明孩子身上,没戏排,可见的时间里看不到未来,计算一下投入产出比,“肯定就走人了”。但这不是他和张火丁的思维方式。他记得有天他俩又泡在空荡荡的练功房里,当时已70多岁的武丑张春华从门口经过,看了他俩一会儿,笑眯眯地说:“就是要这样,要较劲啊。人都说要和艺术较劲,我看咱们就跟地槛儿较劲就成。”
张火丁是真信这种理的人。很多年后她接受采访,被问及这段看似摸不到任何未来的岁月时,答话总是一句:“我觉得练在自己身上,谁也抢不去。”在天津戏校后期,她开始比较专注地学习程派,她并不细亮的嗓音,比起中正平和的梅派来,自然是和偏于颓郁、剑走偏锋的程派更为相称。程派青衣里,她最崇拜的是当时已侨居美国的程派巨星赵荣琛,后者68岁饰演《荒山泪》的录像被张火丁看了无数遍。“单论扮相,他已经不美了,可是当他唱起来,他的风采、神韵,太美了,你完全不会想到他的年龄。”
张火丁的话头在聊起恩师赵荣琛的时候打开了。他们能成为师徒靠的是神秘的缘分,她至今相信这是命运对她最隆重的一次垂青。正是那段她反复观看赵荣琛录像带、独自揣摩的日子里,有一天突然接到程派艺术研究会一个电话,直接问他是否愿意跟赵荣琛先生学戏。她惊呆了。就这样缺乏逻辑的、不可思议的,她成了赵荣琛的弟子。“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挑到我?我那时候基础并不好。”她把这归为赵荣琛(或者只是某个牵线人)眼光的独到,以及——“可能看我是个用功的孩子。”
第一课赵荣琛就教了《荒山泪》,在录像带里推敲过千百遍的动作出现在她面前,张火丁“连话都不敢说”。“他在我心里就是神,我在他面前永远只敢坐一条椅子边。”她演示了一下,在她的整个求学生涯里她也没敢去触碰过那个核心的疑问,“为什么收我为徒,是他指名道姓的还是谁推荐的,到现在我都不清楚。我从来没和赵老师闲聊过,一句都没有。谁会和神闲聊呢?”
张火丁认为自己是在遇见赵荣琛之后刚刚开窍。“我对他就是敬畏,他教我的所有,我都当成是最好的东西,记下来回去消化。”10年后还会有一些瞬间,她在某个动作上突然有所领悟,想起恩师的教导——她跟赵荣琛学戏不过两年多,而后者去世已近20年了。而她的技艺突飞猛进,作为赵荣琛的关门弟子,也是他最好的学生。
张火丁与赵荣琛
那时候我们怎么过来的?
张火丁今年换了个iPhone6,之前用的是一款停产的三星手机。她现在会使用智能电话的三个功能了:打电话,发短信,拿相机给女儿拍照。她在戏曲学院带的学生张白向《人物》记者吐槽:老师连微信都不会用,更别说社交媒体了。粉丝给她提的建议,由于她不会看,都是打印出来塞到她包里。“手机也是我让她换的,我说你那个古董机坏了都没地方能去修。”
“她脑子里全是戏,”顾玉杰评价,“听说她家里连电视都没有。”
梨园里普遍认为,张火丁不事“俗务”,幸亏有个哥哥火千打点着。1998年张火丁调入国家京剧院,张火千也随即转来。京剧院的体制是,院下面有一团二团三团,每个团有角儿领导,然后每个团里又有青衣一二三。“每天谁上,谁不上,谁先上,谁压轴,非常磨人。”
待了两年,院里提议,给张火丁成立工作室,建立个人品牌。张火丁第一反应是蒙了:“我从来都依靠组织的,这该怎么弄啊?”
硬着头皮上的只能是张火千。工作室最初只有他们兄妹俩和一个胡琴师,一个偶然的机会,山东一个地方剧院庆祝百年,有人牵线搭桥找到了张火千。“那个时候2002年,这种活动,在大家心里,还有点负面,那叫什么,‘走穴’啊。市场?京剧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市场可言,所有人不是等着院团安排,就是闲着。我当时愿意接这个活,主要就是我们没事干。你想想,我们从战友(京剧团)到那时候,10多年,主要状态居然都是没事干。”
于是张火千“从三团借了十几人,服装自己背着”,济南京剧院提供龙套演员,张火丁主演。没想到演了两场,“大获全胜”。
张火千分析了大获全胜的原因:流动性低,北京的剧团极少去外地演出,地方观众有精神生活的强烈需求,求戏若渴。而请他们来的那家剧院,“之前有7个月没发工资,我们这两场爆满得,他们说把欠职工的钱都发上了”。
这样的甜头让张火千学着“活络”起来了。回到北京,他被邀请参与徐帆主演的电视剧《青衣》的拍摄,在这个剧组里,张火千热心地向人求教如何做一个“文化产品”。当他离开剧组时,一位演出经理已经被聘请到位。张火千明确向这位赵经理提出了几点原则:“只接专场,不唱折子戏。演出单位必须挂:张火丁工作室。这个是重点,牌子要打出去。”
工作室接演出密度很大。“前面3年,一年大概有100场,到一个地方演两场,剩下来全在路上。”张火千现在想起来几乎觉得害怕,“一是苦,二是那么多事我们是怎么搞定的?比如每次演出都要提前派人先去说戏,然后我们大队人马再赶过去,跟他们合作,有时当晚就上台演。”但他坚持这样的强度有他的理由:“靠大量演出,一是把工作室的口打出去。更重要的是这3年火丁以演代练,就靠在舞台上滚,艺术上迅速成熟起来了。”
对于这一段辛苦,张火丁反应淡然。她似乎生来对“吃苦”的敏感度很低,或是只要是舞台上的时间根本就无苦可言?有一次兄妹两人说起来,张火丁突然说,旧社会不也是这样吗,梅兰芳先生的剧团,18个人,他就带着这18个人来到上海,和上海的底包团合作。张火千一想,是啊,一样的。“上次王珮瑜都说,她去美国学的什么演出市场管理,根本就是我们旧社会梨园的运行模式嘛。”
2005年开始,张火千明确决定要开始“收”。大撒把式的拉练阶段结束了,张火丁和她的艺术必须进入精细的修缮阶段。朱秀亮记得,隔年,他看到了张火丁的《红鬃烈马》。
“我看完就写了一篇,她一个出场,手提个篮子这么往外走,走得非常非常静,非常非常美。一点一点,先是手出来,然后篮子出来,然后下面的裙子踢出来,就像清水往外漫一样,然后,带着高贵的寒气转过身来。满目荒寒。我不知道她练这个出场练了多少遍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真的是一个震得人浑身寒毛倒竖的出场。”
朱秀亮后来问过张火丁,这个出场为什么那么好。后者平淡无奇地说,老师这么教的。但朱秀亮反复看了赵荣琛演这段“武家坡”的录像,“说真的,没有这么明显的效果”。张火丁是这样的,她的戏里有秘密,你问她,她不会说的。
只有一个张火丁
出版人张立宪自称是个严重偏科的戏迷,“只喜欢一两个行当和演员,有一搭没一搭地看那几出戏”。听京剧以来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偏爱“门派更丰富”的老生,并不关心青衣。直到一次别人送了套张火丁《春闺梦》的戏票。那晚,他坐在长安大戏院狭窄的座椅上,看着台上那人水袖来回间只有两掌那么薄的侧面身影,如坠梦中。
在张立宪看来,张火丁是天生青衣。青衣是什么?是大家闺秀,是闺门淑女,是小姐,是娘子。“有的演员在台上浑身一抖,似乎全身三万六千个毛孔都张开了嘴;媚眼一抛,仿佛全场几千个观众都成了她的恩客——而人家张老板,没这样过。”精明的,伶俐的,身段柔软的,热络摇曳的,这些都与程派无关,与张火丁无关。属于他们的是另一些形容词;冷的,涩的,慢的,甚至拙的。
2006年天津戏校50周年校庆,张火丁应邀回母校演出。这是张立宪第三次在现场看《春闺梦》。当四周的掌声像潮水一样涌起,他无法不想起《霸王别姬》里程蝶衣和段小楼第一次见识到角儿那幕情景。他记得散场后打开手机,收到陈晓卿发来的一条短信:抵蓉,没住,直接到某某馆子吃石爬子,好吃惨了!他按格式回复:抵津,没喝,直接到中华剧院看张火丁,一种和一个角儿生活在同时代的荣幸,好听惨了!
也是这场演出,让张立宪起了要给张火丁做一本画册的念头。他坐在剧场里,不断被内心涌起的一种近乎痛惜的伤感情绪所打扰,美的绝对如同它绝对的易逝,他想保留它们,哪怕以非常奢侈的方式。
斥巨资为偶像做一本书算不算人类追星史上最痛快的行为?从2006年开始筹备、启动,到2010年初《青衣张火丁》成书,张立宪为此前后投入4年,耗费超过100万元。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傅谨的研究方向是戏曲的现代传播,他指出了张火丁与其他京剧演员在市场号召力方面的差异,恰恰是唯有她拥有一大批像张立宪这样“主流行业、收入较高、相对年轻、熟悉网络、包括拥有一定话语权的粉丝”。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张火丁,身处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也许很多人抱持这样一种心态:我可以走在泥水里,但我要看到天上有月亮。张火丁就是那轮月亮。
“戏迷的典型,是我这个年纪的人,”59岁的傅谨指了指自己,“住在北京南城,有空去长安看个戏,买最便宜的票,哪里懂得发朋友圈?”和其他戏曲一样,京剧的魅力在大众中正慢慢失去颜色,只有极其特殊的人才能在传统中微妙地糅合现代,镇定自如地发出光芒。
像所有“粉到深处自然黑”的fans一样,视张火丁为偶像的丛小杰私下里经常忍不住吐槽“教授”的便装造型:总是穿着那种道姑袍一样的衣服啊,还搭配着奇怪的爱步牌运动鞋……丛小杰是《健康女性》杂志的执行主编,在张火丁之前他也喜欢过另一位程派青衣,但一次在某发布会上当他看到对方拎了个“全是樱桃的LV新款包包”,立即就觉得粉不下去了。
“你永远不能想象教授拎个LV,还最新款,你会想,这是发生了什么?”丛小杰说,“我们老说她就是一个水瓶座,特别符合大家对这个星座的期待:她对外界是有排斥的,非常执拗地做自己,有时候根本不合你口味,有时候干脆是你特别想黑的那个自己,但你看到她还是那么别扭又骄傲地做着自己,你就觉得,好吧,爱死了。”
在丛小杰看来,张火丁在一个现代社会里面以一种传统面貌出现,反而具备了一种反现代的魅力。比如她连电脑都不会用,不上网,没有微信,从来不上粉丝们建立的火之丁丁社区。而其他的角儿们有的会请戏迷吃饭,跟得上时代的,如王珮瑜一般,更是在积极推广、主动营销自己的票友会。“张火丁是那种,我们打印了一沓观后感和建议给她,她往包里一塞,下次你再问,她也就说一句‘嗯,看了’的。”
但傅谨觉得张火丁到底是现代的,“以一种不自知的方式现代着”。他举了两个例子,比如在流行的审美里女演员都以挺胸为美,“京剧里也一样,展现一种女性化,大家很自然地就全部挺起来了”,但张火丁选择含胸——和超模一样时髦,你可以认为她的选择是保守,但她事实上表现了一种更中性的美。再比如她的唱法走的一直是男旦风格,“她从来没有刻意去找她女性化的声音,要想尖、高上去对女性来说很容易,而她唱得像男旦那么稳,才是不容易的事情”。
而当我们和张火丁说起这些,她感到惊讶,表示自己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创造者往往不是那些雄辩之人,他们留给你笃定、风格、魅惑,唯独不包括理由。谁让他们有系统完整、无需反复自证的自我。(洪鹄)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张火丁 程派青衣 京剧 青衣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