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引领新常态 开拓新境界
——论从“十二五”到“十三五”的历史新跨越
原标题:引领新常态 开拓新境界——论从“十二五”到“十三五”的历史新跨越
新华社评论员
“中国经济的前景十分光明。”访英前夕,习近平主席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再次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自信强音。站在“十二五”即将收官、“十三五”大幕将启的时间节点上,这一论断,既包含着对过去的深刻总结,又寄寓着面向未来的深远展望。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在高起点上走出一条稳中向好的曲线。“十二五”前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不仅高于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也名列前茅。这是一个很有发展质感的历史单元。全国就业人员达到7.7亿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GDP增速,3000多万套保障房拔地而起,城镇化率提高到54.77%……这很不平凡的五年,见证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反映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明显改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中国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回过头来看,更能深切理解成绩来之不易。“十二五”启幕之时,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债务危机巨浪汹涌,全球经济陷入低迷。刚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面临成长的烦恼、转型的阵痛。面对重重风险挑战,党中央总揽全局、把握大势,从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规律出发,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以非凡智慧和魄力驾驭中华号巨轮不断破浪前行。
发展理念是发展实践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引领。回首五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如虹的气势背后,无不折射出发展理念的与时俱进。
大力化解产能过剩、改变“唯GDP论英雄”的“指挥棒”,呼应着“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印证着“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全面深化改革大潮起势、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开启新局,昭示着“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重现碧水蓝天的治理举措、生态文明建设的稳健步伐,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强民生保障、加大扶贫力度,体现着“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
把握规律才能洞察本质。五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就是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倚重消费拉动,更加注重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实现“双中高”的历史性跨越。
关键时期的抉择,将决定发展走向。正是在发展新理念的引导下,中国经济在“十二五”时期逐渐步入新常态。尽管有下行压力,但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凤凰涅槃的变革正在深化。从服务业占GDP“半壁江山”,到消费成为“头驾马车”;从高技术产业增长强劲,到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蓬勃兴起,无不说明中国经济后劲更足了、潜力更大了、韧性更强了。引领新常态,把握发展的大逻辑,未来中国的发展就有了思想之帆、动力之源。
没有一帆风顺的航程,只有持续奋斗的事业。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我们仍将面对诸多挑战。向外看,中国同国际市场密切关联,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难以独善其身;向内看,“三期叠加”之下,新旧动能转化的阵痛需要承受,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有待进一步破解。志不求易,事不避难。未来的发展进程中,需要我们牢牢把握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做好改善民生的“加法”、节能降耗的“减法”、创新驱动的“乘法”、释放市场活力的“除法”,不断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
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十三五”正向我们走来,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绘就未来五年发展的“施工图”和幸福生活的新愿景。在把握新常态中迈向新征程,用新成就标注新起点,我们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实现新的历史跨越。(完)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十二五 十三五 历史新跨越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