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揭秘故宫新媒体团队:有意避免“大而全”的设计
故宫新媒体团队办公室一角。 张林 摄
这个秋天,故宫博物院迎来90华诞,一大波新展陆续亮相。
“清代万寿盛典展”,描绘了怎样一派普天同庆的气象?从未对外开放的寿康宫,尘封了一段什么样的时光?从崇庆皇太后钮祜禄氏的往昔生活,如何窥见盛世的背景?备受瞩目的“石渠宝笈特展”,又有哪些看点?
基本要求就是美和享受
这个被外界泛称为“故宫新媒体”的团队,真实身份是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部数字展示一组。他们的日常工作,包括了官方网站及微博、微信的运营,还有一系列故宫APP的开发设计。除了前期的权威公告,这个团队还在展览现场承担了部分电子导览工作。
赏心悦目,是很多用户对“故宫出品”的第一印象。的确,无论哪一款新媒体产品,每一个页面、每一张图片、每一处细节,都烙有鲜明的故宫印记,它可能来源于故宫某一件器物上的小纹饰,或者某一处陈设里的元素。甚至一个简单的侍女表情,都能在某一幅著名书画作品中找到对应的出处。组长于壮认为,“故宫出品”的最基本要求,就是美和享受。“我们希望观众在使用这些新媒体产品时,能够感受到故宫一如既往的精致和典雅,觉得只有故宫才能做出这样的东西来。”他告诉记者。
为了传递这种近距离的美,小组成员们甚至有意避免“大而全”的设计。比如,他们在“每日故宫”APP及“微故宫”平台上推荐某一件故宫藏品,很少一上来就放个全景,而会先呈现一个精挑细选的局部。所配的文字也不是干巴巴的介绍,而是找一个小的切入点,比如文物工艺上的特点或背后的故事,点到为止。在于壮看来,今天的人们太急于搜集知识了,有些时候,他们恰恰忽视了藏品本身的美。
从故宫180万件藏品中,选择《胤禛美人图》作为第一款iPad应用的题材,也是出于这种考量。此前这件藏品称不上为人熟知,但它在视觉上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唯美的状态。除了美人本身,她身上的装饰、所处的环境、周边的家具及陈设,都有很多可说之处。此外,画中表现的到底是12个还是同一个美人?背后有什么神秘的来历?都是大众有兴趣了解的。综合考虑后,大家认为从具象的美和小切口入手,更适合新媒体的传播属性,并且,故宫掌握的大量资料也能够准确地阐释这些疑问。结果,这款应用一上线就大受欢迎,不少用户表示,他们是从《胤禛美人图》开始,关注起故宫其他藏品的。
体验一把皇帝的日常
80后女孩庄颖,参与了《胤禛美人图》 和其他两款APP的设计开发。
七年前毕业“进宫”,庄颖对故宫的印象,还是一个“古老的旅游景点”。入职培训时,听各部门专家讲了一圈故宫日常运营的方方面面后,这种刻板印象被彻底打破。“当时的感觉简直是‘刷三观’!”庄颖向记者感叹,“故宫太博大精深了。”
每一款APP的设计,每一条相关微博、微信内容的推送,从前期的选题、立意,到整个创作的过程,涉及大量专业知识。为了保证准确性,小组成员们需要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密切沟通。“其实我们在做的,是一个平台、一个窗口,这涉及我们院里几乎所有的业务部门,所以,这里展现的任何内容,需要我们跟每一个部门都有协调。”于壮这样解释新媒体团队与故宫其他部门的关系。
如果你玩过APP《皇帝的一天》,就能体验一把皇帝的日常:从清晨5点起床穿衣开始,读书、骑射、上朝、用膳……想象中万人之上、随心所欲的皇帝,原来有那么多必须遵守的条条框框。这是一款专门为9至11岁孩子设计的游戏。考虑到用户都是识字不多、充满好奇的孩子,设计团队先请专家把所有的清代宫廷礼节、服装和文化知识,改成适合小孩子理解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又修改了两版,最后还邀请儿童文学和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作了整体把握,多方合力,才把这个文案改得通俗有趣,最终“萌”化用户。
因为博物馆知识的专业性,于壮戏称目前的合作伙伴几乎所有人都被“折磨”过。每一款产品1.0版上线之前,出几十个测试版是常有的事。原定半年的开发周期,常常拖至一年甚至一年半。细节的修改,几乎贯穿始终。比如,首款手机轻应用《每日故宫》,仅为了一个图标,团队就拟了几十稿,最终选用现在的“祥云”图标。而在设置页面中一个关乎用户登录的图标设计方案里,有一稿“佛头”设计,相当精致漂亮,于壮的手机里至今还保存着这个图标。然而,考虑到整个产品的一致性,他们最终放弃了这样的设计。
产品上线后,团队也会继续跟踪。前不久,《每日故宫》的一个更新版本刚刚作出大大小小共三十多处修复,不少是根据用户提出的问题改进的。
“成为‘我宫’的一份子是上天眷顾”
紫禁城西侧,寿康宫南小院。这里的一间大屋、两间小屋就是故宫新媒体团队的“大本营”。包括组长于壮在内,10个人在一块儿办公时,这里就被填得满满当当。此外,他们还有一名特聘的英文顾问,是个美国人。
你可能想不到,在新媒体平台一次次惊艳用户的“十人小组”中,竟没有一人是出身“本行”,却个个身怀绝技。
学平面设计的于壮,对形式颇多在意。很多时候,可能一种颜色大家都觉得OK了,他还感觉差这么一点。有一次,于壮嫌一根线条没居中,“差了一像素”,大家一查,还真是差了一像素。从此,于壮得了“一像素眼”的绰号。
经常在“微故宫”发布作品的摄影师张林,网名“柳叶氘”,是北大考古系的研究生。因为在文博摄影圈小有名气,哪怕是年龄比他大的同事,也尊称他“氘哥”。或许是出于专业的底子,张林总能找到与众不同的角度,呈现故宫的美。常常有人在他的作品下评论说,“我也见过这个景,怎么我就拍不出来”。一开始,有人猜测“是摄影师的设备好”;而现在,源源不断推出原创精品的张林,已在“微故宫”平台上俘获了一众粉丝,不少粉丝戏称“要嫁给这个摄影师”。“这是社交媒体的特性,我们也常常拿来调侃他。”于壮笑着告诉记者,“他在我们这个团队中可是高颜值哦。”
庄颖有时会开玩笑说,“我一个学美国文化研究专业的人,在中国传统艺术博物馆里做新媒体,什么叫风马牛不相及?”她至今记得,刚工作那会儿,有朋友得知她在故宫上班,第一反应是:“做导游吗?”让她感到骄傲的是,故宫近年来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努力和积累,眼下已初见成效。“大家对我们的认识,正在从‘金銮殿’ 的基础上慢慢丰富起来,开始更多地谈论我们的藏品、我们的展览和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庄颖看来,能为这种认识的深入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能从内部见证这种转变的发生,能分享自己所发现的故宫之“美”,是一件“拉风”的事。
这个以80后为主的团队,常有的一种状态是,一个人既做微博、微信的运营,又做APP开发,同时也在负责网站的运营,没有一个人专门只做一件事,所有人都是“多项全能”。忙碌是必然的,但大家也探讨过这种状态的好处:这些工作之间是有关联性的,可能在做微信时,就迸发了设计APP的灵感。
这样的工作状态,在于壮眼里尤其“令人兴奋”,“总感觉自己挖到宝贝一样,想把这些沉淀下来的、落满灰尘的东西擦得干干净净,然后用新媒体的方式展现给大众。”
而紫禁城中,值得去发现和讲述的宝贝太多了。对这群在故宫里做新媒体的年轻人来说,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容宝库,“真是莫大的幸福”。
庄颖最近在朋友圈中分享的一句话,也许能表达这个团队心中“摩拳擦掌一头扎进去的激动”。虽然时而要为释放创作压力而疯狂购物,她依然认为,“作为一个一直坚信人生会随着时间流逝和经历逐渐丰富而变得醇厚的人,能成为‘我宫’的一份子,若要说是上天眷顾,一点都不为过。”(刘璐 实习生曲佳琦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故宫博物院 故宫新媒体团队 皇帝的日常



敦煌哈拉诺尔湖干涸60年重现碧波
世界各大地标建筑熄灯 响应“地球一小时”活动
北京玉渊潭百米樱花大道游人如织
“给我点糖吧!”
多国联军空袭已两年 也门战局仍僵持不下
韩国检方决定申请逮捕朴槿惠
美国俄亥俄州发生枪击事件15人伤亡
巴黎迪士尼乐园25周年庆典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