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战争硝烟战争硝烟
故宫里的对日受降仪式
北平《生活画报》整版报道故宫里的对日受降仪式。
1945年10月20日,北平《生活画报》第四期以整版篇幅报道了在故宫太和殿举行的对日受降仪式。这是极为难得的珍贵史料,具有官方史料及个人忆述史料都无可比拟的“现场感”与“生动性”。该报道原文如下:
光荣灿烂的双十节
第十一战区受降典礼在平举行
这是从武昌起义北伐成功以后,第一个光荣灿烂的双十节,北平的一百五十多万市民,能在这一天亲眼看到曾经蹂躏过我们的日军,低头降伏在我军的面前,欣快、兴奋,当然会涌起在每个市民的心头。
典礼的仪式,虽然仅只是短短的十几分钟,然而留给我们的印象是深长的,较这八年来的痛苦尤深的刻划在我们的脑里。这十几分钟的动态,会与世纪传留到无限远的时候。
天安门的门洞吞进了满脸微笑数不清的市民,刚刚是八点钟,广阔的太和殿前已经摩肩接踵排列得无有空隙,大家尽兴的欢呼,结成一个充满民族精神的巨大声浪,这声浪,已足令敌人胆寒了。
会场的布置是严肃而简洁的,白石栏杆上满飘着四国的国旗,在那座大“凯”字的彩屏前面,设了受降时签字的长案和文具,孙长官第一号命令就列在这桌案的中央。
参加的长官,除了孙连仲长官和我方高级将校外,还有平津市长和盟军代表。
受降仪式是简单而隆重的,在乐声中全体向孙长官敬礼,然后由初光中校引导着二十一名降将代表入场,由敌方善后联络部代表陆军中将根本博代表签字于领收证上。
最精彩的节目,是献刀的一幕,当日军降伏代表由根本博领导一一解下他们的佩刀双手献上的时候,全场的欢呼和兴奋达到最高潮,敌人的手在颤抖着,从此全市的市民正式逃出了他们的屠杀和凌辱。
当敌军代表由太和殿右门退出以后,全体向国旗敬礼,就用国歌合唱与掌声欢呼声来结束了这历史上动人的一幕。
时间是十月十日上午十点十七分,温和的晨光洒在每一个人的脸上,象征着和平后的光明。
这里有必要补充说明一下第十一战区对日受降的简要情况。据载,以第十一战区孙连仲为平津地区受降主官,日军集中于天津、北平、保定、石家庄,办理投降的地点为北平;以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李延年为济南、青岛、德州受降主官,日军集中于青岛、济南,办理投降的地点在济南。也即是说,第十一战区对日受降实际上分为两次,而这次在北京故宫里的对日受降,意味着平津地区驻扎的日军共计12万余人被彻底解除武装,无条件向中国军队投降,象征着平津地区抗战终获胜利。
可以看到,该篇报道虽只有600余字,但却配发了6幅现场照片,每幅皆加有详细图注,图文并茂的配置为整版报道。6幅照片分别为:前奏、向光辉的国旗致礼、第十一战区司令孙连仲长官签字时的姿态、(日军)献上屠刀、一纸降书、(日军)惶悚的签字。为了铭记这历史性的一刻,这样的整版图文报道,当然是极具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的。
北京故宫里的中国第十一战区对日受降仪式,正式开始时间为1945年10月10日上午10时,按照《生活画报》的报道,我们可知,仪式进行时间只有短短的17分钟。但这短短的17分钟,注定将载入史册,而这篇图文并茂的报道,也将成为这一历史时刻的重要辅证与旁注。
编辑:曾珂
关键词:对日受降仪式 故宫里的对日受降仪式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