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狂欢节式电商营销可持续吗
又到“双11”,一年一度的电商大战再次打响。相较以往,今年的硝烟似乎更浓。从一触即发的口水仗,到针锋相对的“电商春晚”,再到节操全无的海报战,几大电商可谓出尽了风头,赚足了眼球,也吊足了胃口。
自从“光棍节”摇身一变成了“购物节”,狂欢似乎就成了这个普通日子的代名词。但“买买买”的激情之后,诸多现实困扰便扑面袭来。假冒伪劣层出不穷,实在防不胜防;先提价再打折的价格猫腻屡见不鲜,让人大呼上当;物流卡壳快递变慢递,更是打不破的魔咒;杳无音讯的客服,同样消磨着人们的耐心……这些场景似乎已经成了近几年此时固定上演的剧目。“双11”让人买得开心,却难以让人买得放心、买得安心。
“双11”如今已走过七个年头,它创造了业界神话,成就了无数个炫目的第一。但着眼现实,这种“网络狂欢节”式的营销方式,也确实到了一个需要重新进行评估的节点。从经营模式来看,“双11”走的是前期压抑、集中爆发式的路子,把中长期的消费挪移至一天,在短期时间内堆起一座消费的高峰,显然过于粗放。从整个商业链条来说,电商的狂欢对其他行业的冲击显而易见,对相关从业者的影响不言而喻。从活动过程来说,网购省去了商品交割等中间环节,也模糊了购物体验等商品的多种价值。无数“第一”背后的东西,恰恰是需要我们更加冷静思考的。
狂欢仍在继续,如果任由恶性竞争、以次充好、诚信欺诈等乱象发展,那么下一个七年,电商传奇恐难继续。目前忙于厮杀的电商大佬们,或许更应该意识到:无论发展到何种地步,无论商业形式怎样更迭,商业价值、商业规律、商业文明都是不能抛弃的原则。电商的优势不能仅仅局限于比商场便宜了几块钱,也不能把“说话很贴心,管谁都叫亲”就当作是服务。靠制造噱头、玩价格战来“走量”不是长久之计,下真功夫去提供质量好、服务优的商业体验,才是未来发展的不二选择。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双十一 11 电商 春晚 光棍节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