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声音是一种文化标志
不久前,我在台北国际艺术村听了一次关于声音的对话,两位文化人以讲座和答问的方式阐释他们对声音的看法。原来,在他们的眼里,每座城镇、每个地区、每个村落和每条街道,都拥有自己的独特声音,就如同地标那样,也是一种文化名片,既是历史记忆的一部分,也是当下的文化特征。
其实,在北京,声音保护已经纳入了人们的视野,史家胡同就有一家北京声音博物馆,依照创办者的说法,“声音是文化的一部分,里面有这座城市的历史和记忆,但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我们要记录下这种独特的历史。”目前在馆中已存有老北京声音200余种。
作为一种艺术、一种历史,声音的保存更是由来已久,许许多多珍贵的音乐、戏曲、曲艺、讲话、口述历史,都曾被录制成唱片、音带、CD,收藏在档案馆、博物馆里、摆放在家家户户的书橱中,供人们欣赏、研究。
不过,将声音看做是地区、城镇的文化名片或者文化的一种标志,还没有成为普遍的意识。打开各个地方的介绍,高楼大厦、自然风光、历史景观、艺术表演,甚至购物场所,都可以作为地标、名片、旅游热点,但声音呢,什么是这个地方的声音标志,似乎从来都是空白;走到各地,你这里有哪些声音代表着地域特色、表现出文化内涵、显示了历史延续,好像也无人提及。
回想过去,声音实际上曾经是很多地方的特点,喇叭、汽笛、马达、火车、矿山、工地、炼炉、机井、市场、浪涛、枝叶、山谷、百鸟的声音,在我们儿时的记忆里、在文字的描述中,都留有深深的痕迹。尽管有的声音后来才明白实质只是一种噪音,但在一个时代里,这也曾是引以为豪的特征。可见,对人们来说,声音的记忆特征非常鲜明,最具代表性,而且难以磨灭。
今天,我们的城市日益庞大、村镇日趋芜杂,声音也越来越混乱,在混乱中有的声音又高度趋同,比如车流声,比如大量的噪音。正是这种种噪音让人们对声音产生了恐惧、丧失了对声音的亲近感,所以,增加声音的文化内涵、提升声音的美感,让声音成为动人的名片,更显得特别重要。试想,当你生活的地方,其声音标志或是浪涛拍岸,或是沙沙作响,或是水流潺潺,或是乐音飘动,或是钟声悦耳,或者干脆万籁俱寂,而不是刺耳的喇叭、滚滚的车流、尖厉的电钻、扰民的装修,那又将是一番什么感受!
当然,将声音列为一个地方的文化特征,而且是值得骄傲的标志,其营造难度确实比较大,在短期内还可能只是一种愿景,然而,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变不良的声音现状这一关无论如何是躲不过去的。我们能够建造高耸入云的大厦、辉煌耀眼的剧院、宽阔无比的大道作为地标,可以恢复湿地、种植树林、铺设草坪,化城镇为公园,为什么不能下决心改善声音状况,用声音当做一种文化的标志?为什么不能在城镇化的道路上多一项幸福指标,为人民再添一道听得见的“风景”呢?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声音保护 文化标志


西藏迎来“萨嘎达瓦”节
斯里兰卡暴雨成灾至少19人死亡
2017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开幕
佳士得全球精选拍品展亮相香港
美泉宫夏夜音乐会
利马“小丑日”庆祝活动
北约将加入打击“伊斯兰国”国际联盟
北约峰会在布鲁塞尔举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