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战争硝烟战争硝烟
王柏龄力主“裁弯取直”修国道
王柏龄(右)和蒋介石(中)、何应钦合影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王柏龄一度任长江要塞司令。1928年3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在南京成立,王柏龄任教授部主任。11月,他被免去军校教授部主任,改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在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期间,王柏龄主持修筑了京杭(即南京至杭州)的国道。当时南京既为国民政府首都,道路交通已经提到日程上来。当时南京陆上交通,只有一条京沪铁路可通上海,再就是用轮渡运列车北上的津浦铁路;水运虽有长江之利,但长江航运如遇军事行动,则会立即呈现“封锁”状态。而南京以南及西南,均无路可通,于是只有整备南京到杭州的国道,使之变成快速捷径,才能缓解交通压力。如由铁路线往杭州,从南京至上海为311公里,再从上海至杭州为204公里,共计515公里,而由南京至杭州的国道整备后只有270余公里,比铁路线缩短近一半的里程。最初计划比实际里程要长,而且曲线以江苏段为多。王柏龄见此情况,决然主张“裁弯取直”。但他的主张既遭民间部分人士的反对,又遭国民政府财政当局的反对。民间部分人士反对的理由是:“裁弯取直”将征用不止百顷的良田,而道路绕越城镇将会减少城镇的发展机会;财政局反对的理由是:直线贯通须开阔新路线,逢山开山,遇水填水,工程费用将超过旧路线数倍。但王柏龄力排众议,说明无论从平时还是从战时,从眼前还是从长远来考虑,“裁弯取直”整备京杭国道均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王柏龄的坚持下,“裁弯取直”的京杭国道终于筑成。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上海沦陷,南京告急。而南京大批撤退物资,就是由这条京杭国道日夜不停地运往杭州,再转至江西,最后运抵大后方,为日后坚持持久抗战保存了大量物资和机械设备。
(本稿由扬州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提供)
编辑:曾珂
关键词:王柏龄 京杭国道 王柏龄修国道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