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日本成中国收藏家捡漏宝地
近日,有报道称,日本拍卖行业成交总额节节攀升,因为“货多价低”,这几年已经成为中国藏家海外捡漏的“宝地”,值得关注。
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日本真是捡漏“宝地”,那这波热潮又能持续多久?日本所藏中国文物珍品主要是什么?藏家前往“淘宝”,又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就此,记者采访了对日本艺术品市场了然于心的众位业界专家。
藏家冯毅从日本藏家手中获得的唐代“海兽葡萄镜”。
确有好东西 价格普遍低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原因,日本所藏中国文物艺术品不胜其数。单就古画而言,据统计,流失海外的达2.3万件,其中有1/3在日本。而近年来,日本民间所有的中国文物艺术品,确实有不少已经回流。像黄庭坚的《砥柱铭》,此前就是日本有邻馆所收,几年前被中国台湾地区的藏家高价购得,引发了一番热议。
吴作人 《母与子》(中国画)
经常行走日本的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强表示,国内几大知名拍卖公司,每年春秋两季都会到日本征集。因为日本从唐代开始就跟中国有密切往来,他们对文物艺术品也一直心怀敬畏,在保护、存放上做得很好。就他所知,日本所藏的宋元明时期的瓷器、元明时期的漆器,量非常大,而且品相很好。除了中国古代书画,中国近现代名家书画,日本也多。譬如张大千曾经在日本生活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吴作人、齐白石等人的作品,也大量流到日本。改革开放以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日本的百货公司像高岛屋、西武百货等,也给中国画家办过不少展览,作品直接销售。我们能看到很多权威出版物,像李可染展览画集、林风眠展览画册,都是当时结集出版的。
“历史上,日本一直很崇尚中国文化,但自‘二战’以后,他们的国策转为‘脱亚入欧’,到今天已经执行70年了,因此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影响日益减退,喜欢中国文化的日本人也越来越少了。不要说日本的年轻一代,就是现在50岁左右的日本人,他们和中国文化也已经有较大隔阂了。所以,不少日本人愿意将先人留下来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拿出来拍卖。在他们眼里,这些东西已经不具备欣赏性和收藏意义,而且由于他们看不懂,又不是自己花钱买下的,无需成本,在价值认定上会有所偏差。一件价值50万元的东西,你跟他说底价10万元上拍,他通常也会很乐意拿出来,所以,价低是比较普遍的。”
上海泓盛拍卖有限公司一高管也表示,由于这些年来日本的经济不太好,藏家后代中的确有不少人愿意将家传的中国文物艺术品转手。
热爱收藏的艺术评论家石建邦告诉记者,两三年前,他在京都参加过一个东寺的跳蚤市场,确实淘到了一些物美价廉的日本“旧货”。“当时我带回了两把老铁壶,每把折合人民币也就几百元,虽然没有‘龙文堂’等名号,但在大陆往往要卖到几千元到上万元一把。还有一件上世纪60年代日本某位工艺大师做的铁花瓶,非常好,还有签名,就更便宜了。”而今年春节,石建邦在日本的鸠居堂(类似国内的朵云轩、荣宝斋等老字号,主做文房四宝)还买到了一方有清代篆刻家刻款的砚台,和国内市面上的清代砚台相比较,不仅品相好,而且价位只有国内的三分之一左右。
青铜镜大藏家冯毅也举例道,他的一位朋友在日本买过一件商周时期的提梁卣,当时只花了30万元人民币,回国后以1600多万元转卖掉了。当然,这种情况可遇不可求。就像他自己从千舌唯司手中以7000万元价位买下的两面唐代顶级青铜镜,也是由于藏家的小家电工厂遭遇亚洲金融危机,资金周转不灵,最后才被迫将宝贝转手的。
若为“捡漏”去 “踩雷”几率高
不过,收藏家颜明则认为,七八年前,日本的中国文物艺术品价位的确比较低,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偶尔也有点漏,但概率不高。当下日本的艺术品拍卖也很透明了,网上可以看预展,国内藏家基本都能收到日本拍卖行的图录,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捡漏机会。价格接轨了,甚至有些价格已经超过大陆的拍卖价格。而且除了公立博物馆收藏的,很多民间所有的中国文物艺术品,都回流了。”
董国强也表示,日本所藏中国文物艺术品再多,总量仍是有限度的。此前,国内拍卖公司的征集力度不小,所以日本藏家手里的中国文物艺术品,量是越来越少了。“当然,日本还有很多私立博物馆、美术馆,他们大量的藏品还没拿出来卖,而这恐怕是迟早的事,所以机会还是有的。”
石建邦则告诉记者,由于过去这几年很多中国古董商在日本候着,甚至专门在那里租房子蹲点,收购中国文物艺术品,再回国转卖,如果不熟悉当地情况的话,普通藏家是很难跟他们抢的。因此,他认为不要抱着做生意的心态去那里找东西,还可能碰到一些“好货”。如果一门心思去捡漏,做发财梦,往往心愿会落空,甚至会受骗上当。
冯毅就直截了当地指出,现在日本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大部分是中国人开的。他们大多数在那里生活了一二十年,发现大陆的艺术品市场火起来了,因此开了拍卖公司,主做中国人的生意。“这些公司的拍品,并非都是从日本当地征集的,有些是从大陆运出去的,真真假假,鱼目混珠。一些日本的老收藏家,他们的后代送拍的东西,也不都是真品、精品,因为早期日本人收入的东西,也有赝品。而中国整个收藏界曾经断层过,所以现在大部分人的眼光还不够好,也不愿意下功夫去学习,只是抱着捡漏的心态一哄而去,踩雷的几率恐怕不低。”
冯毅特别谈道,日本人收藏中国历代器物,主要都是宋以前的,包括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汉唐的青铜镜、宋代的古陶瓷等,明以后的器物,极少有他们看得上眼的。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王公贵族的家藏乃至清宫的宝贝,由于战乱一再流落民间,当时日本的坂本五郎、山中商社,从中国收了很多文物艺术品,他们将最看重的青铜器等精品留在了日本,看不上眼的东西就转卖到了欧美地区。美国人很喜欢中国的青铜器,欧洲人买中国的明清瓷器会多一些,而日本人手里基本是不留明清器物的。“所以到日本买明清以后的器物,要特别留个心眼,恐怕很多都是‘出口转内销’的高仿品,很多猫腻。其实可以去捡漏的‘风声’,恐怕也是国人自己放出来的。捡漏是必须要有眼光的,要能识人识货识宝,并非东西真就好,还必须要是‘珍品’。”冯毅强调。
颜明还告诉记者,日本有一种不公开的文物交流会,采取会员制,没有图录,当场拍卖当场付钱,倒是有一些低价位的好东西。“可以说,能够捡漏的不对外,公开性的拍卖会捡漏可能性小,能够不‘中枪’就不错了。旅游的时候,抱着玩玩的心态去参与一下,还行。”
可考虑收日本当代艺术品
到博物馆看珍宝收获更多
日本在经济泡沫破裂前,曾经大量买入西方绘画,石建邦就表示,他在横滨美术馆看到过三幅达利作品,非常好。日本人的收藏理念,还是比较有世界眼光的,东京国立博物馆中,两河流域、古埃及的文物艺术品也都有。而现在,私人藏家手里的西方艺术品也在大量“出货”,对今天越来越有国际参与度的中国藏家而言,是否也算机遇呢?
董国强认为,现在国内藏家和日本人做一些西方艺术品的私下交易,可能是有的。公开买卖,还是流向苏富比、佳士得为主,因为在这方面他们才够专业。“现在让我给毕加索的作品估价,肯定不准。但一张齐白石的作品,一过手我就能告诉你这是他什么时候画的,市场价大概多少,八九不离十。中国藏家如果要买西方艺术品,也必须找专业人士掌眼。譬如齐白石的两张画,同样是五个虾米,外行人看起来差不多,但价格有可能是五百万元和五十万元之别。这就是艺术品和标准化产品不同的地方。所以,无论是到日本买东西,还是到美国买东西,或者在国内的拍卖行买东西,最重要的还在于你是否具备鉴别真伪的能力,以及对市场价格的把握能力。如果不讲专业性,到哪都一样。”
石建邦则建议,其实可以考虑收点日本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除了几位全球知名的顶级艺术家,日本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不贵,甚至可以说很便宜,但艺术水准普遍挺高,“性价比”很好。“前年我在京都看了一个女陶艺家的展览,作品风格很现代、很国际化,最贵的一件作品折合人民币也就几万元。他们的当代绘画作品也不会像我们一样论平尺卖。”石建邦说。
而刚在日本奈良看了正仓院藏品展归来的冯毅表示,与其抱着捡漏心理到日本买东西,不如怀着学习态度到日本看宝贝。他们的博物馆保存有很多中国古代文物,并且当国宝珍藏,不可能拿出来卖,在我们国内是基本看不到的。譬如像正仓院所藏的唐代传世品——琵琶、铜镜、家具、服饰等,是我们的博物馆所没有的。“每年就秋季时开放15天,这个皇家宝库的东西会轮流拿出来展览,有的十年才现身一次,因此每次都人山人海的。上世纪30年代,曾多次进入正仓院的中国学者傅芸子就感慨:‘吾尝谓苟能置身正仓院一观所藏之物,直不啻身在盛唐之世!’前段热映的《刺客聂隐娘》美术指导黄文英,也曾特别提到,为了还原晚唐盛景特地跑去奈良看了正仓院特展。”他介绍道。
链接——
正仓院:唐代文化宝库
近日,“正仓院展”在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举行,展出的藏品比日本国宝级别还高,称为“御物”,即天皇密藏文物,是当年唐玄宗和杨玉环共同赠送给日本圣武天皇的。本次展览中,首次公开亮相的日本天皇珍藏1300年的琵琶最受瞩目。
建于8世纪中期奈良时代的正仓院,是迄今保留最全面、最丰富、最有价值的唐朝艺术品宝库。710年至794年,奈良曾是日本的首都,称为“平城京”,是仿效中国唐代长安城而创建的国际化首都,也是日本文化、艺术和工艺的摇篮。圣武天皇是日本奈良时代的第45代天皇(724~749年在位),笃信佛教,积极营建佛寺,努力学习大唐的先进文化知识。正仓院所在的东大寺,便是圣武天皇在728年作为日本的总寺院营建的。
原本,正仓院指的是日本奈良和平安时代中央和地方的官厅及寺院里专门设置的放置重要物品的仓库。但后来,大多数正仓院被毁,东大寺正仓院的正仓一栋却在战乱灾难中流传了下来,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据说这得益于其典型的干栏井干式构造,并使其具备了调整湿度的特殊功能。
记录在案的第一批正仓院珍藏,便是650件圣武天皇遗物,存于北仓。此后,皇室陆续有珍品捐赠,北仓的宫廷用品及皇家宝物也愈加丰富,这些文物被称为“官物”。一些重臣、比丘所进献的宝物,以及大佛开眼会所用的法器、面具、衣物等,则大多藏于中、南两仓,被称为“寺物”。另外,还有一批亚洲各地的输入品,整座正仓院目前经过整理的宝物达九千多件。正仓院的收藏品全面展示了8世纪主要文化圈的特点,即以中华文化为主,包括印度、伊朗甚至希腊、罗马、埃及等国文化。甚至有人认为,“正仓院是丝绸之路的终点”。而大唐气象——从皇宫到民间,节日里弹什么琴,穿什么衣服,用什么喝茶……更是器无巨细的展现于这里。
编辑:陈佳
关键词:日本 中国收藏家 捡漏宝地




韩国"世越"号沉船抵达木浦新港
俄罗斯庆祝世界首艘ARC7冰级液化气运输船入港
“冰王子”普鲁申科宣布退役
美国宇航员打破女性太空行走次数纪录
海上祭英烈
乌克兰公司研制的安-132新型多用途运输机完成首次试
浙江一油罐车与货车相撞起火引燃民房
清明节前寄哀思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