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李明新:感恩是一种美好的人性

2015年11月25日 09:07 | 作者:李明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B20151125005-zx11

11月24日,随着一曲《感恩的心》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永和中心小学校园回荡,全校400余名孩子在上午大课间做起“感恩操”。校长陈绍武介绍,2012年他在学校一个班级的主题班会上看到这套感恩操,很受触动,推广到学校大课间操。“我们这里的孩子不仅享受到国家提供的免费营养餐,而且因为许多孩子家庭贫困,一路学习还要受到各种资助。古语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想用这样的形式,从小让孩子对‘要感恩’有所感知,能牢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师长的教导之恩。” 目前这套“感恩操”已被推广到瓮安县的全县中小学。(樊世刚 摄)


李明新

李明新


在北京小学,有一个我们坚持了多年的传统:每年的年初,我们会给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孩子集体过一次生日,邀请孩子的父母们一起参加。


6年级,12岁,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生命历程的符号,它不仅标志着这些孩子将挥手告别童年,拥抱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时代,而且也该是一个少年深切地回味人生感动,珍惜师长深情,思考未来,追求新目标的时候了。


这就是北京小学缘何坚持多年举办这样一场集体生日会的理由,我们想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会感恩,想通过引导他们思考自己与父母、老师、社会甚至国家的关系中,对感恩有更深切的认识与理解。说到这儿,不免有人或生出这样的疑问:教给孩子感恩不是家庭教育的责任吗?为什么学校要来组织这样的教育活动?


感恩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世世代代流传至今;“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名句常常在我们中国人耳边响起。因此,在生活中教给孩子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是中国许多家庭的教育内容。但是,作为教育人,我们也看到了这个时代的新问题。由于社会发展太快,我们的道德教育跟不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要求,再加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因此我们的家庭教育在教育孩子上、特别是教会感恩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比如有的家庭长期溺爱孩子,导致一些孩子来到学校也把自己当成了“小太阳”“小公主”,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由于生活在优越的条件中,一些孩子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是父母轻而易举就得到的,没有什么可珍惜的。更有一些孩子把父母和家庭的教育不当一回事,没有自觉培养起这样的美德。


我曾听说,有一所初中的一位同学要在教师节回小学上学的母校看望老师,她妈妈竟然阻止她说:“那个学校有什么可回去的?看什么老师,还是抓时间学习吧!”我特别想告诉这位妈妈,你让孩子抓紧时间学的那些没有道德内涵的知识,又有什么用!正是这样的长期教育,使一些孩子根本没有形成心存感激的意识,更没有养成感恩报答的品质。


因此,学校有责任组织一些主题性的教育活动,非常明确地告诉每一个同学:学会感恩,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这是每一个青少年要培育的生命之花!


除了六年级孩子的集体生日会,在北京小学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会通过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教育孩子要学会感恩,要知恩、惜恩、报恩!比如老师们会给孩子布置这样的作业:你了解父母和为你操劳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生日吗?你了解他们工作的辛苦吗?你知道长辈为你付出的故事吗?请拿出一个周末的一天,记录长辈的这些故事;还会举行主题班会,请同学们走上讲台,分享老师引导他思考这些问题后,他们是怎么做的:是否为生病的父母倒过水、捶过背、甚至做过饭?是否给生病的老师打过电话问候?是否曾心存怨言、顶撞师长?是否记得那些认识和不认识的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们?


我们通过这样的引导,想灌输给孩子这样一种意识:一个人只靠自己,没有任何人的帮助,是不可能健康成长的。我们生下来就不是孤立的个体,我们与家庭、社会、甚至与祖国有着割舍不了的责任。孩子们意识到这些,就会想着去理解自己父母的付出,感恩老师对他们的关爱,感恩同学与自己的友情。


在我看来,感恩是一种特别美好的人性,它能唤起人性的良知,让人弃恶从善,唤醒积极的人生态度。一个人只有怀有感恩之心,才能对父母孝敬,才能对关心帮助过他的亲人、老师、领导、朋友有感激与回报,才能对自己生命成长有真切而谦逊的认识,才能对社会有自觉而慷慨的奉献。一个人也只有内心生长了感恩之树,才不至于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把良心倒向名利与金钱,而是浸濡在美好的情感世界中。


一个人一生不感恩,注定他走不好人生之路。所以,基础教育一定要教会孩子去感恩。我们总说小学阶段是为孩子未来幸福人生奠基,一个孩子只有心怀感恩,内心才会充实,才会幸福,才会强大!


(作者系北京小学校长)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李明新 感恩 人性 民族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