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专家呼吁将性暴力、精神暴力纳入反家庭暴力法
每年的11月25日,为联合国确立的“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也被称作“国际反家庭暴力日”。
1960年11月25日,3位多米尼加女性——米拉贝尔三姐妹被杀害。为了纪念这一事件,1981年7月,第一届拉丁美洲女权主义大会宣布把11月25日作为反暴力日。1993年的这一天,联合国发表了《消除针对妇女的暴力宣言》。
1999年11月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由多米尼加共和国提出、60多个国家支持的倡议,将每年11月25日定为“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
这一纪念日确立的初衷是消除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暴力”一词显然包含了更丰富的含义。
尽管也有人认为,“家庭成员”这个限定仍然过于狭窄了,同居者等各种拟家庭关系的成员也都应当包括进来,但不可否认的是,立法概念的拓展,反映着立法者的社会视野和理解能力也在不断丰富拓宽。 在今年8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我国首部反家庭暴力法草案中,采用去性别化的用词“家庭成员”,来定义家庭暴力行为的受害者。
当家暴的受害者不再只是妇女儿童等传统意义上的“弱者”,形式也不再只是普遍认知的身体虐待,而是包含了情感冷遇、言语辱骂等更多形式,更多人也被呼唤着关注定义背后的问题:怎样才是对待亲人的合适方式?怎样识别、帮助遭遇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怎样从整个社会的层面,减少家庭暴力,促进更和谐的交流和沟通?
我国首部反家庭暴力法:二十年磨一剑
我国首部反家庭暴力法草案于2015年8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亮相。9月至10月,这部全5章、共35条的草案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信息,期间共有8792人贡献了42203条意见。在3年来公开征求意见的法律草案中,它收集的意见达第二多,远远超过食品安全法、环境保护法,仅次于刑法修正案(九)。
草案更多是原则性规定,它组织了一个包含政府、司法机关、工会、共青团、妇联、中小学、用人单位、医疗机构、群众组织等的体系,要求它们在反家暴行动中各司其职。
草案还规定了哪些人可以就家庭暴力报案,行政和司法机关应当如何告诫、处罚加害人,并明确了“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条件、内容、有效期和违反的法律后果。
这部法律可称是“二十年磨一剑”,因为最早的立法动议出现在1995年。据参与的人大常委会委员回忆,当时只关注到了女性遭受家暴的问题,并且对公权力干预“私事”的反对声较大,动议由是搁置。
但这二十年间,进程尽管蹒跚,没有停滞。2001年婚姻法修改,2005年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改,均加入了禁止家庭暴力的规定;2008年,七部委针对预防和制止家暴联合下发意见;2014年,反家暴法被纳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
在某些问题上,实践早已走在了法律前面。2012年后,湖南、江苏、重庆等地的高级人民法院相继针对“人身安全保护裁定”出台专门文件,规定它在家庭暴力案件审理中应当怎么适用。
而当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委员们还在为是否应将“同居人”纳入反家暴法而争论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早已于今年3月出台意见,将具有“监护、扶养、寄养、同居等关系的共同生活人员”纳入家庭暴力的适用范围。
对于此次问世的法律草案,业界也是褒贬不一。赞赏者认为它填补法律空白,意义重大;批评者认为“做实”不够,诸多细节待完善。
目前公布的仅仅是法律草案的初稿。根据一般程序,在表决通过成为正式法律之前,草案还将经过两到三次修改,这期间,收集、倾听社会各界的反馈,至关重要。
修改建议:扩大家庭暴力的定义 让家暴更“被看见”
记者了解到,外界意见最集中的部分之一,是这部法律草案对“家庭暴力”的定义。根据草案原文,即“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等方式,对家庭成员实施的侵害行为”。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雪梅指出,这种列举将性暴力、精神暴力排除在外,尤其忽视了针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的特殊形式,如暴力管教、严重忽视、不履行监护职责等。她还建议,将恋爱、同居、前配偶等关系人员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也都纳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也持类似观点:“家庭暴力应该包括性暴力和精神暴力,同时应当特别重视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的伤害,对未成年人的暴力行为不是教育,而是身心伤害。过去父母打孩子习以为常的时代必须结束了!”
他建议,将发现家庭暴力可报警的权利赋予每个公民,而不是像草案提出的,只有本人、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和某些机构工作人员可以报警。
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白丝带志愿者网络召集人方刚告诉记者,在草案征求意见稿阶段他就曾建议,在社区和监狱中,应当对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施暴者进行强制性心理辅导,尽管这一点未被草案成稿采纳,他仍认为十分必要。
“这些在国际上都是比较普遍的做法,但国内还没有。”他遗憾地说。“现在价值观上的关键阻力还是在于从私领域到公领域的过渡,公权力开始干涉家务事,许多人都认为这只是家庭矛盾,调解就好。”
孙云晓也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一类的传统观念,对于发现、制止家庭暴力而言是最大的阻力。
尽管目前的草案仅仅对中小学、幼儿园、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规定了家庭暴力的“强制报告”制度,但方刚认为,借助各大城市逐渐活跃起来的公益组织、志愿者网络,人们仍然可以向遇见的疑似家暴受害者伸出援手。记者 刘茸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反家庭暴力法 精神暴力


海归大熊猫“林冰”产下龙凤胎
法国国庆日阅兵式即将开始 士兵准备受阅
北约多国举行“军刀卫士”军事演习
美国总统特朗普访问法国
抗战时期绘画作品展在重庆举行
“朱诺”号首次近观木星“大红斑”,仅9000公里!
2017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开幕
巴黎和洛杉矶同时赢得奥运会承办权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