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阎肃的人生之路:一路豪歌向天涯
新华社北京11月25日电题:一路豪歌向天涯——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著名剧作家阎肃的人生之路
新华社记者张玉清、张汨汨
“风雨雷电任叱咤,一路豪歌向天涯”,85载人生旅途,阎肃迎着阳光、沐着春风,一直在走。
光明之路
“阎肃”本不叫“阎肃”的。
1950年,有人提意见:阎志扬这个同志,整天嘻嘻哈哈,爱开玩笑,不严肃!
“那我干脆就叫‘阎肃’吧。”阎志扬就这么改了名字。
可仍然“严肃”不起来,加上“长得老”,他成了“阎老肃”。
时光流转,“肃”字去掉,别人开始叫他“阎老”,后来还有“阎公”“阎翁”“阎老爷子”……“阎志扬”没人记得了。
其实,他还有个名字更没人知道,叫“彼德”。
那是80多年前,笃信基督教的父母请教父为4岁的阎肃施洗,并赐下“彼德”这个教名。
整个少年时代,阎肃都在重庆的一所修道院里念书,穿一身黑色长袍,天天念经、唱诗、学拉丁文,也考试,第一名的奖励,就是去钟楼敲钟。天资聪颖的阎肃常年考第一名,几乎成了固定的敲钟人。
沉重的钟声在修道院厚厚的高墙间回旋,少年的内心却一天比一天迷茫。
那是旧中国风雨飘摇的年代,侵略者的铁蹄蹂躏着古老山河,出生在保定的阎肃是跟着父母逃难到重庆的,一路上,他看到了太多的战火血泪,家破人亡……
而光明的日子,靠敲钟能唤来吗?
16岁那年,就在即将被送入高级修道院“重点培养”时,阎肃离开教会,考取了重庆南开中学。
他要去寻找真正的光明之路。
历史、地理、生物、化学……新开的课程让他新鲜而兴奋;剧团、诗社、合唱队、表演队,丰富的课余生活更让富有文艺天赋的他如鱼得水。诗朗诵、说相声、打快板、演话剧、唱京剧……阎肃成了“业余文艺活跃分子”,几乎参加了校园里所有的演出。
战后的重庆,是各种文化力量交汇、撞击、博弈的角力场。“学校里教施特劳斯的曲子,电台里放周璇、白光的歌曲,到电影院去看《出水芙蓉》,到戏园子看川剧《水漫金山》,古的今的,中的西的,哪方面都接触到了。”
不久,阎肃便发现:唯有一种文化,特别有魅力——“就是‘山那边’的文化。”
侵略者走了,光明却并未来到。一边是物价飞涨、百业凋敝,另一边却是一派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在一片《叹十声》《夜来香》《如果没有你》中,从延安流传而来的《二月里来》《兄妹开荒》《山那边好地方》宛如一股清流,注入他的心田。
“年轻人,谁不向往自由、光明、进步?这些歌让人觉得有力量、有追求。”阎肃说,“我们立刻觉得,这才是‘正经玩意’。”
很快,大家以会唱《黄河大合唱》为荣,剧团排演的是《屈原》《日出》,同学们私下里传看的是《家》《子夜》,还有苏联的小说。阎肃的语文老师赵晶片经常给他们拿来《新华日报》传看,并推荐他们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
“后来,赵老师被国民党特务抓走,最后被害。”阎肃说,他们这才知道,这位如此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是共产党员。
赵老师的遇难,反而更激起了阎肃追求光明的渴望。又有一些进步老师和同学悄悄给他送来《共产党宣言》《新民主主义论》,他如饥似渴地读着,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1949年春天,阎肃考入重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那里,他秘密加入了党领导的外围组织,与学长们一道罢课、游行、闹学潮……临近10月,他说服已是企业经理的父亲打消了移居台湾的念头,全家人留在重庆,迎接解放。
1950年,阎肃放弃了“实业救国”的计划,接受组织调遣,进入团西南工委青年艺术工作队。1953年,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他与光明一生同行。
军旅之路
1952年的秋天,阎肃随西南艺术工作队赴朝鲜战场慰问演出。在那里,“一专三会八能”的他给战士们唱歌、跳舞、演活报剧,走访了一个又一个连队,战士们响雷般的欢笑与掌声跟了一路。
然而,战争毕竟是残酷的,头一天笑弯的双眼,也许第二天已永远阖上。最让阎肃揪心的是一次行军途中,转过一道山梁,眼前突然出现一大片志愿军烈士的墓地。丛林般的墓碑一座连着一座,一片接着一片,漫过半面山坡,所有墓碑都朝着祖国的方向。
早晨清冷的雾气里,望着这些和自己年龄相仿、却已长眠于异乡的英烈,阎肃伫立良久。
从这一刻起,他立志从军。
第二年,他如愿穿上了军装。入伍后第一次进藏采风,他乘着解放牌大卡车,在海拔几千米的雪域高原一路颠簸。唐古拉、甘巴拉、甜水海、狮泉河……几十年后,阎肃还能扳着指头数出那“生命禁区”里的一个个兵站哨卡。
唐古拉山口的那晚留宿:兵站的土坯房里,没有暖气,没有高压锅,蒸出来的馒头外面是面粉,里头是糨糊,锅里的水“咕噜噜”泛着水花,探手去试却一点不烫。到了晚上,阎肃裹了4张床垫、5条军被,却还是感觉像光着身子躺在雪地里……
好不容易熬到天亮,阎肃一边在疼痛欲裂的头上狠命地敲,一边随口问一个年轻的警卫员:“你来了多久?”对方回答:“两年多了。”
阎肃怔住,继而哽咽了:小战士还不到20岁,一张娃娃脸上满是因高原反应而起的紫斑,眼睛因为雪盲症而又红又肿,时时流泪。
“你是英雄,是真英雄!”他立正站好,端端正正地向这位小伙子敬了一个军礼。
与这样的英雄成为战友,是怎样的光荣,又有着怎样的责任!
阎肃下定决心:“我就要为这样的英雄写歌!”
从第一首空军题材歌曲《只因我的小银燕是祖国造》,他一发而不可收,《我爱祖国的蓝天》《军营男子汉》《长城长》《云霄天兵》……盘点阎肃一生创作的1000多部(首)作品,三分之二都是军旅题材。
进入新世纪,阎肃提出,下部队要进班排、跟战士聊天,也要进指挥所、作战室,了解指挥军官、军事科技人员的工作状态,要写出“新时期空军的新风采”。
于是有了恢弘深邃的《梦在长天》,有了宁静神秘的《云中漫步》,有了壮阔激烈的《云霄天兵》……岁月流逝,他的艺术生命却始终长青。2013年,阎肃创作《当兵前的那晚上》,再次“走红”全军,活泼、时尚、阳光的风格让人难以想像,写下这首歌词的是一位已经83岁的老人。
生活之路
创作中极其较真、精益求精的阎肃,生活中却极端地“凑合”,口头语是“我看挺好”“差不多就行了”。
不讲究吃——自己号称“泔水桶”,家里的一切剩饭剩菜全部扫罗进肚子里。最高享受就是“吃个饺子”。
不讲究穿——除却军装,他的衣服全是“地摊货”。一个“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一级编剧”,冬天一件老棉袄,夏天一件大汗衫,就这么在文工团大院施施然走来走去。
不讲究住——给他分了套“将军楼”,已是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的他却觉得住了几十年的团职房“蛮自在”,死活不搬,拖了好几年。文工团领导轮番做工作,最后还是绕过他直接说服了“高级领导”——他的老伴李文辉,这才终于勉勉强强搬了家。
在老伴面前,阎肃是个远近闻名的“妻管严”,气势上永远矮半头。也许是因为,自己这么多年总在外面奔忙,把家和孩子全甩给了妻子,内心愧疚;也许是因为,“非常时期”的那番对话——
“文革”初期,阎肃受到冲击,险些被送去劳动改造。他怕牵累家人:“咱俩还是离婚吧。”妻子却说:“你到哪我跟到哪,就是发配到北大荒,也得有人给你做饭啊!”
阎肃说,就为这句话,我一辈子让着她。
50年相濡以沫,夫妻携手坎坷路,心海早相通。阎肃用一首《伴君行》收纳了一切情意,赠给相知相随的她:
“任黄花碧水,青山红叶,白发秋风,随你奔波这久,也算是五彩人生……缘分早注定,心海已相通。携手坎坷路,遥对夕阳红……”
别人觉得好浪漫:“李阿姨,一定很感动吧?”
李文辉笑了:“他呀,要是生活中也这么浪漫就好了!”(完)
编辑:巩盼东
关键词:阎肃 阎肃的人生之路 一路豪歌向天涯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