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一次非常“接地气儿”的民间文化交流
——王蒙埃及行侧记
图为王蒙在交流现场。于杰飞摄
“我在最困难的时候来到伊犁。住在老乡家里不到三天,就有燕子飞进来筑巢。老乡说:‘真是个大好人啊,七年了都没有燕子飞进来筑巢,他一来燕子就飞来了,真是个大好人啊。’这个大好人是谁呢,他就是我。”
埃及著名学府艾资哈尔大学的礼堂内,严肃的学术氛围被连珠妙语驱散得无影无踪。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在这里兴致勃勃地拉起了家常,幽默的语言和鲜活的故事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11月23日,80多岁的王蒙与80后自由摄影师库尔班江·赛买提等一行人来到肚皮舞的故乡——埃及。这一老一少作为民间文化交流的使者,要在这里进行一次坦率而真诚的沟通。此次交流的主要内容是近期在国内外都很畅销的《我从新疆来》一书。这本书已经由埃及著名学者侯赛因·伊斯马仪翻译成阿拉伯语,不久将与埃及读者见面。
库尔班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维吾尔族青年,生于和田,长在和田。酷爱摄影的他,用照相机记录了100个普通新疆人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库尔班江想表达一个实实在在的想法:“我们没有什么不同,我们都在通过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幸福。”
埃及作为中国的老朋友,长期以来关注着中国的发展和变化。相对于冷冰冰的经济数据,埃及普通民众最感兴趣的是中国老百姓究竟是怎么生活的,他们吃什么,穿什么,在他们身上都发生着哪些故事。
“伊犁有个三段村,那里的凉皮子太好吃了,炸油香也好吃。”谈到吃,王蒙总是津津乐道,现场的埃及人听得也是津津有味。“我们那个年代吃馕,习惯把馕掰碎了泡在水里吃。老乡看了总会说,‘你是一个老维吾尔人’。”
聊到中埃文化交流的渊源,王蒙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通过丝绸之路,中埃文化在交流中互相影响,互相借鉴,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语言。比如说“一个人的心意”,北京话叫“尼耶台”;比如说星期五,北京话叫“主麻”;再比如说“灵魂”,北京话叫“罗和”——这些词都是从阿拉伯语借用来的。
在场的埃及作家萨维·艾哈迈德认为,王蒙一行此次在埃及的交流活动是一次非常“接地气儿”的民间文化交流。民间文化交流是普通民众最喜闻乐见的交流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最直接、最质朴、最有趣、最容易让人接受。
埃及最高文化委员会秘书长艾米勒·萨班谈道,埃中交流最早始于唐朝时期。近代以来,艾资哈尔大学于1931年迎来第一批赴埃的中国留学生,此后埃中文化界、知识界之间的交流不断。明年是埃中建交60周年,也是埃中文化年,将会有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
(本报开罗11月25日电 本报驻开罗记者 于杰飞)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民间文化交流 接地气儿 王蒙埃及行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