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从高考报名模糊“敏感信息”说起
近日,来自湖北的两则消息,都与教育信息安全有关。
一是关于考生信息保护的。记者从襄阳市教育考试院获悉,2016年湖北省高考有关政策做出适当调整,为保护考生信息安全,高考报名不再采集“联系电话”“联系人”两个敏感信息点。(11月25日腾讯教育)
二是涉及学生被办信用卡的。今年10月,毕业于黄冈罗田一中的小方(化名)去办理贷款买房的手续时,因有不良信用记录被银行拒绝。查询得知,在他高三那年曾办过一张信用卡,随后7年间的年费一直未交。恍然大悟的小方称,自己从未知道有这张卡的存在。(11月24日《南方都市报》)
诚如相关人士所解释,高考报名不再采集“联系人”和“联系电话”,将会大大减少学生及家长受骗的概率。至于高招录取时高校如何与学生联系的问题,其实在志愿填报阶段再添加以上信息,便能大大降低学生信息被泄露或利用的潜在风险。然相比之下,湖北黄冈那名读书时疑似“被办信用卡”的小方,如今处理起莫名其妙留下的“不良信用记录”,肯定得劳神费劲好一阵子了。
毋庸讳言,高考考生信息安全、学生被办信用卡等的案例,只不过是教育信息安全的冰山一角。现实语境下,浏览媒体报道可知,每年都会曝光大量的这类事件。分析教育信息安全漏洞频现的原因及后果,有的是人的问题,有的是技术问题;有的时候涉及学生的利益,有的时候则涉及教师的利益。然而,尽管信息泄露的警报早已拉响,若问各界对切实加强教育信息安全的保护有多重视、有何良策,恐怕更多的还是焦虑归焦虑、无措归无措。
教育信息安全的时现漏洞、不容乐观,自然与眼下公民个人信息被无孔不入地任意盗取、大肆买卖乃至用于违法活动大有干系;当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信息数据和资源,都能通过转手交易、变现牟利时,点多面广、易被惦记的教育信息,又岂能独善其身、不受侵扰?譬如,去年底的时候,一条“130万考研信息疑似全泄露”的惊人消息,在乌云漏洞报告平台被爆出。预警发出后,有关官网及时修复了严重的安全漏洞,却也有部分网友发出了“谁把这漏洞给爆了,我保证不打死你!”、“做假证又要找其他漏洞了”的无奈恐吓。
一边是缘于有隙可钻、有利可图,一些不法之徒便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地铤而走险;另一边,“互联网+”的时代,使得个人信息在网上留下的痕迹也越来越频、越来越多,且由于网络应用的领域越显宽广,它给“盗痕者”带去的价值也就更大,所以“用网有风险”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确凿也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难题。这方面,各类教育机构及教职员工,尤其是涉世不深、经验不足的高校学生,或因疏于防范,或因麻痹大意,往往容易掉入坑骗陷阱,成为教育信息安全漏洞之下的受害者。
值得警醒的是,对教育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缺乏足够重视,还不仅仅只是学生、教师的个人利益,以及相关教育机构的良好形象受损;更远地来看,大数据、个人征信、移动金融等日益融入公众日常生活,假如相应的加强信息保护、惩治信息犯罪的法律法规滞后太多,其对社会稳定、甚至国家安全的巨大危害,也会日益明显的暴露出来。
治乱当用重典。有专家称,当前个人信息泄露的严重状况已经超出我们想象。可想而知,教育信息安全也需尽快敷起一张严密可靠的“创可贴”。坦率地说,“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充分运用,要想使包括教育信息在内的安全保护做到“踏雪无痕”,显然不太可能。但是,企业和个人的收集利用信息资源,哪些属于合理范畴,哪些属于“雷池”和“底线”,显然需要一部“人个信息保护法”来廓清模糊、依法而行了。
警惕利益勾兑之下的教育信息安全漏洞,为之筑起周密屏障,已是当务之急,切勿拖沓轻视。(司马童)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高考报名 “敏感信息”教育信息 安全


2017版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启用
中国第二十五批护航编队在新西兰举行开放日
“我给父亲画个像”
中国量子卫星实现“一步千里”的世界跨越
韩总统:若朝停止开发核导 韩愿无条件对话
罗马尼亚总理被开除党籍
科博会上看“大国科技”
埃菲尔铁塔上玩溜索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