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徐冰:作为艺术品的书
“数字让阅读的方式改变了,或者说正在改变,所以书的功能在改变,书过去的阅读功能消失了。但是人类与书这么长时间的情感和关系,一下离不开它。再一个就是太多的数字阅读,人类更需要补充触觉的、直接的、质感的,有创意或者说有趣的东西,所以书的功能正在转换成艺术品。”

徐冰和他的团队为他策展的《钻石之叶》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设计了一批玻璃展柜——支撑的玻璃板以恰当的角度斜斜地托起手制书,柜底是一面镜子,让观众可以从另一边通过反射看清书的封面。在一些重要的展品边上,还配置一个逐张翻阅书页的视频。“这是为了让观众更多地了解书的内容,”徐冰如此解释,但依旧不尽理想,“始终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法,书确实是要在翻动中去感受、体会,可是作为艺术作品,又很难让每一个观众都去翻动。”



徐冰将“艺术家手制书”(Artist’s Book)定义为“艺术家通过对‘图书空间’的巧思,将文字阅读与视觉欣赏以及材料触感,自由转换并融为一体的艺术”。三年前,他策展首届“钻石之叶:百年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并在序言中对“艺术家手制书”的特性加以描绘:“艺术家亲手排字、绘制、印刷直到装订、将文字、诗情、画意、纸张、手感、墨色的品质玩到淋漓尽致。这种艺术抓住人类自有读物以来就再也挥之不去地对翻阅、印痕、书香的癖好,将书页翻动的空间营造得精彩诱人。”他之所以在中国介绍和研究艺术家手制书,原因是他的思考与疑惑,“这种艺术在一个具有悠久制书文化的国度,又是一种怎样的特殊语境和可能。中国艺术家在其中的创造机遇和空间是什么?”他当时预测,数码阅读正快速取代纸媒阅读,“读者”转型的时代,纸媒书籍有可能被最终化为“艺术”或“文化代表物”。

三年后,《钻石之叶》到了第二届,无疑是一种延续,徐冰在本届展览序言写道,他策展首届展览时种种意图的结果,以及首届展览的意义和作用,都反映在本届展览中。而就观众的感受而言,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本届中国艺术家作品的增多,从首届不到十件作品增加到了三十余件,占了所有作品的30%。这些作品来自网络征集,由徐冰从百余件征集作品中挑选出。此外,主体展的国外艺术家部分,主要来自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图书馆收藏,其中有达利、 布鲁斯·瑙曼等艺术大师的手制书。主体展之外另有三个小型的副展览:“诺贝尔文学奖著作手工书设计”展、“会动的书”“小型“立体书”展和“艺术家的旅程”展(这三个部分并非是艺术家手制书,而是艺术家对旅行态度的书,从另一个渠道反映艺术家与书的关联)。
从徐冰的艺术创作脉络来看,他与“艺术家手制书”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1987 年时,他花费了四年时间,创作了《天书》,以四千多个“伪汉字”写就,以采用活字印刷的方式按宋版书制作成册的“书”,用徐冰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本在吸引你阅读的同时又拒绝你进入的书。”而后,徐冰拓印过长城,创造过英语方块字书法,也做过许多与“书”相关的作品。“我对书有兴趣,这在我个人作品上也会展现出来,所以我就有兴趣关注艺术家手制书作品,我有兴趣研究、整理,把这些东西告诉其他的艺术家,就这样才有了这个展览。”
B=本站记者 X=徐冰
B:“艺术家手制书”的概念,是何时形成的?
X:书籍最早都是手工制作的,但那个时候人类没有“艺术家手制书”的概念,“艺术家手制书”的概念差不多是上个世纪 80 年代在西方出现的。“艺术家手制书”其实特别综合,涉及到手工艺、设计、出版、阅读,又是艺术家和作家的合作,它非常综合,而且材料也非常综合。所以人类一直不知道怎么说这个事,到底是什么东西,也不是太容易搞清楚它到底是书,还是别的什么呢。




B:你是何时接触 “艺术家手制书”的?
X:90 年,我去美国,看过一个比较大的“艺术家手制书”展览,我真的很喜欢,每一本书对我都那么有启发。我当时就想,其实应该把这种艺术形式介绍到中国来。但当时我并没有这么多的资源,而且这种展览其实在西方也很少。像我们这次办的这么大规模的手制书展览,在国际上差不多算是最大规模的。
B:你的《天书》算是“艺术家手制书”吗?
X:《天书》当然算,我做《天书》的时候,其实我不知道有“艺术家手制书”。其实很多艺术家都做过艺术家手制书,几乎所有西方的大艺术家都参与过。我做过很多作品跟书有关系,我的书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它看起来和一般的书没什么太大区别,有点像正常的书,但实质和书的概念是有出入的或是相违背的。比如《天书》我们不能说它是书,它吸引你阅读,但它又拒绝你阅读。它不给你任何阅读的信息。又让你认为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因为制作得非常精美、庄重。
B:你为何对“书”感兴趣?
X:我曾写过一些文字,谈到我和书的关系,或者应该这样说,“我为什么会对文字这一类东西特别感兴趣”。其实是和中国特殊的书写方式有关系的。因为我们的文字方式很特殊,它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
B:你做《天书》的种种思考和现在所思考的,应该也有很大的变化?
X:会有变化,这个变化是认识上不断的校正、深入、校对的过程。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在校对。但是最核心的东西其实没变,最核心的东西其实就是艺术源于生活这么一个简单的、被说腻了的道理,真是这样的。
B:艺术源于生活,是否也就解释了你对于文字、印刷、书等等的兴趣,实则是因为这些和你的生活、经历特别接近?
X:那是的。《天书》这个作品实际上是与中国特殊时期的文化语境有关系的。如果没有那个语境,我不会想到去做《天书》。当时是“中国文化热”嘛,参与进去以后,就会发现这里有问题,或者会觉得丢失了很多东西,所以才会对这些东西有更多的思考。
比如版画这个背景,我在研究生期间对版画的探索——什么是版画?为什么有版画这个画种存在?有油画、国画,为什么要有版画?它的特殊的美感和魅力是什么呢?我研究生做的课题就是这个。我发现版画最重要的是两个特点:一个是“复数性”,它是可以不断印刷的,这个就是它特殊的力量。简单地说,比如《人民日报》很有力量就是因为它是不断印刷的,可以成千上万地发到中国的各个角落,它就有力量。另一个是“规定性印痕”,它的印痕是规定的,国画、油画的痕迹是移动的,是唯一的、古典的,与版画相比,油画和国画是古典的画种;而版画与当代文化、当代文明的趋向有一种内在的衔接。后来我发现,所有人类最前沿的领域,无论是文化、广告、商业、时尚、生物等等,都是具有复数性的。复数性是当代文明和古代文明的核心区别。探讨版画的特殊性就到了这个认识程度——其实是在认识“文明”这件事。《天书》为什么有效,其实是它发挥了版画的艺术力度,这些字都是不认识的字,但我可以用印刷的方法,给这些不认识的“伪汉字”,通过不断地印刷最后充满了整个空间。它们不断的出现,最后让观者的思维产生错位——开始时都觉得这个字是好看的,但是这个不认识,那个也不认识,到处都是不认识的,思维就开始对自己有怀疑了,或是思维就开始倒错了,这就是版画和它的关系。

B:你在展览的前言里写,数码阅读正快速取代纸媒阅读,“读者”转型的时代,纸媒书籍有可能被最终化为“艺术”或“文化代表物”,这如何理解?
X:数字让阅读的方式改变了,或者说正在改变,所以书的功能在改变,书过去的阅读功能消失了。但是人类与书这么长时间的情感和关系,一下离不开它。再一个就是太多的数字阅读,人类更需要补充触觉的、直接的、质感的,有创意或者说有趣的东西,所以书的功能正在转换成艺术品。

B:你在 2012 年时策展了第一届“钻石之页”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现在是第二届,这系列展览的策展与你艺术创作的脉络的关系是什么?
X:这个脉络的关系当然有。比如我对书有兴趣,在我个人的作品上也会展现出来,所以我就有兴趣关注这些作品,我有兴趣研究、整理,并把这些作品告诉其他的艺术家,就这样所以才有了这个展览。


B:所以只是“兴趣”,而不是你艺术创作中某条分支?
X:不是。像策划这个展览,其实是需要很多精力。做的过程和最后展示出来的效果,我觉得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帮助人们反省了当代文明的特性和趋向。这些思考就是艺术的思考,作为艺术家个人创作是需要思考的事情。

B:你有一件“立体书”的作品也出现在这次展览中?
X:这是刚刚做完的,为了这个展做的。“立体书”是很有意思的。因为以前给我女儿买过一些。那时候我就接触过一些立体书,有些真的做得让人惊叹。但是那个时候我只觉得有意思,这次我特意在展览中做了一个小型副展“立体书”。因为我后来发现立体书会越来越有价值——它的创作形式可以反映人类原始手工制艺的创作价值。它真的可以在翻动的有限空间中,把有限的空间拉得很开阔,而且很有意思,它里头充满了智慧和巧思。我就尝试了立体书的创作,真的很有意思,它里头可以有无限的机关和惊喜。
B:对于制作这件作品,你有没有寻找过一些参考?
X:那当然有,我们收集了很多手制书的资料,做了很多研究。当然立体书确实也是西方的一种发明。中国前一段时间有个别的出版社出过。但是中国以前少有立体书的概念。中国有剪纸文化,中国人的纸文化是非常特殊的,中国有很多东西都是由纸代替的,包括红白喜事等等,包括用纸代替很多很多的东西。这些都是我们可使用的资源。(沈寅)
编辑:陈佳
关键词:徐冰 作为艺术品的书 《钻石之叶》 全球艺术家 手制书展


俄美同意建立工作组稳定双边关系
大熊猫“武雯”“星雅”抵达荷兰 受民众追捧
复活节彩蛋装扮布加勒斯特
印度小麦收获季开始
实践十三号卫星成功发射
特色风筝亮相西安
伊朗启动总统候选人登记程序
意大利埃特纳火山喷发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