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西汉玉器继承战国浪漫主义的遗风
两汉时期是我国玉文化大发展时期,尤其是西汉玉器直接继承了战国以来浪漫主义的遗风,各种精美的西汉玉器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佩饰类玉器中除了普通几何造型的璧、璜、觿等之外,还涌现出诸多生动精巧并具有象征意味的单玉佩,笔者就在这其中择取造型精美且少见者试举一二。
1、 蝉形佩
古人以蝉代表品行高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载:“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蝉在幼虫时生活于污泥之中,等蜕壳化为蝉时,飞到树上风餐饮露,符合君子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行。一般汉代玉蝉多见于葬玉系中,用作口琀为多,作为佩玉则相对较为罕见。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有2件形制相同的蝉形白玉佩(图1),佩长4.5、宽2.1厘米,造型刻画逼真,纹理雕刻清晰。蝉体有一穿孔用以系挂,所以不属于葬玉含蝉,而是佩戴使用。有学者认为古人可能出于蝉本身“形象完整单纯,便利用雕琢造型,并使人易于联想到玉佩击撞而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所以佩戴玉蝉形佩。
2、 豭豚玉佩
2002年长安县茅坡西汉中期墓葬出土有1件豭豚玉佩(图2),佩长11.5、宽4.4厘米,片雕成一伏卧野猪的形象,短尾回卷形成一孔,阴线勾勒出四肢及细部特征,两面纹饰相同。类似造型的玉器在陕西西安北郊卢家口亦有出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抗直,冠雄鷄,佩豭豚,陵暴孔子。”南朝斐驷集解:“冠以雄鷄,佩以豭豚,二物皆勇,故冠带之。”佩戴这种豭豚玉佩应该是寓意勇猛之意。
3、 虎形佩
安徽巢湖放王岗汉墓出土1件白玉虎形佩(图3),长4.8厘米、宽4厘米、厚0.5厘米。整体略呈椭圆形,“正面微鼓,反面内凹,中间有圆孔,器身似龟甲状,左右两侧透雕出相向的双虎身躯,以獠牙和四足紧抱龟甲”,发掘报告中称之为虎形佩。老虎作为现实生活中的猛兽,在汉代人看来具有吞噬鬼怪的力量,《后汉书》中有“画虎于门,当食鬼也”。又见《风俗通义·祀典》载“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可见猛虎造型玉佩除了装饰美观作用外,也具有辟邪厌胜之意。
4、 獬豸佩
上世纪70年代在西安汉长安武库遗址第七遗址出土一件白玉神兽环佩(图4),该佩直径4.2厘米,玉环中间透雕一独角怪兽,身体腿尾各部分齐全,似羊非羊,且身上雕有羽翼。有学者认为是神兽獬豸造型,取獬豸有“厌胜辟邪之功”。此外《说文解字·廌》载“解廌(獬豸),兽也。似山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所以用玉雕作獬豸形象,佩戴在身,也取其代表正义这一寓意。
5、 铺首衔环佩
铺首衔环一般认为是门扉上的环形饰物,如《汉书·哀帝纪》中记载有“孝元庙殿门铜龟蛇铺首鸣。颜师古注:‘门之铺首,所以衔环者也’。”然而在1996年徐州火山刘和墓中出土了一件玉铺首衔环(图5),该佩高6.8、宽5.4厘米。为青白玉质,局部因受沁呈鸡骨白色。整体为一铺首衔环造型,铺首背面饰卷云纹,中间有一圆形扣。结合铺首衔环本身的含义及当时该器出土位置(出土于墓主人玉衣之上)来看,该器属于具有厌胜辟邪意味的佩饰玉器。
从这些造型各异的单玉佩中可以看出西汉时期的佩饰玉器逐渐摆脱西周礼仪佩玉的桎梏,越来越脱离礼的制度化,逐渐趋于审美功能、趋向于对神禽异兽纹饰的浪漫情结。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西汉 玉器 继承 战国 浪漫主义 遗风 璧 璜 觿 佩







沐浴春光 茶事儿忙
摩苏尔战事持续
全国游泳冠军赛 孙杨收获个人自由泳“全满贯”
中国海警启程参加中越海警北部湾共同渔区海上联合检查
美国白宫庆祝复活节 特朗普变身“孩子王”
索布人复活节盛装马队游行
662名“卓别林”聚会瑞士创下世界纪录
巴伐利亚骑马祈福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