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湖南安乡:“水窝子”里的改水记
新华社长沙12月7日电(记者邹云、谭畅、丁文杰)“病从水入,水从口入,这么多年来我们就希望能喝上好水,现在终于实现了。”地处洞庭湖区的湖南安乡县安宏乡枞杨树村村民杨文质对记者说。
在杨文质家里,记者用他家的自来水和当地地下水各泡了一杯绿茶,5分钟后,用地下水泡的茶已呈紫褐色,而用自来水泡的茶清澈透亮。
安乡县委书记宋云文介绍,安乡是长江泄洪和澧水注入洞庭湖的必经之地,自古以来就是“水窝子”。可是,近年来随着水情的变化,河流径流锐减,水质严重恶化,竟出现了“水窝子”里没水吃的怪现象。
安乡县安宏乡西李家村村民杨桂香还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田边沟渠里的水能直接饮用,大家干完农活就直接在沟渠里舀水喝。后来随着地表水质逐渐恶化,村民们开始打井使用地下水。
看似清澈的地下水却是暗藏危机。饮用了数十年地下水后,杨桂香体检时被检出6颗结石。安乡县水利局副局长唐西华告诉记者:“受地下水污染影响,安乡县不少村民患有结石病。”
据检测,安乡县几条主要河流在枯水期基本为四类水质,局部河段甚至为劣五类水,哑河、湖泊基本为四类水质。受地表水污染影响,整个安乡地下水水质较差。
“用那种水,不管是绿茶还是红茶,泡出来都是黑茶。”杨文质回忆,以前,勤快一点的村民,就在桶里钻个孔装上卵石、细砂,过滤净化一下水,但大多数村民是直接饮用。“之前不敢买白衣服,洗几次就成黄衣服了。”
近年来,安乡降水量不断下降,最为严重的2011年仅有772毫米。数据显示,2011年遭遇了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全县绝大部分面积受旱,有16万多亩出现严重旱情,农业直接经济损失3.95亿元。
为应对水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的问题,安乡县从2013年起将水生态建设摆到突出位置,勒紧裤带、自力更生,从各方面筹集资金,聘请专家团队编制水资源治理及环境保护等规划,掀起了一轮“改水”的高潮。
安乡县副县长李长春介绍,2013年以来,安乡县已投资2.6亿元建设了36个农村集中供水小水厂,通过抽取地下水统一净化后供水。今年6月底,安乡全县288个村已全部实现“通水”。
另外,考虑到这些小水厂供水仍存在保障率低、水质标准低等问题,安乡县还启动了三个大型水厂的建设,这些大型水厂建成后,将利用已建成的乡镇小水厂供水管网,向农村供水,彻底解决全县的饮水安全问题。
为确保全县水源安全,安乡县除了为水厂划定备用水源外,还划定了11处千亩以上的农村重点水源保护地。在这些水源保护地,当地政府收回水面权属,建立群众投诉举报奖励机制,组建农民纠察队,打击投肥养殖行为,实行人放天养。
此外,安乡还推进实施“河湖连通、渠溪相连”工程,推进河道生态整治。“河湖渠溪打通后,水体就有了自净的功能,能有效减轻水体污染。”宋云文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安乡等县出现的水环境问题已经引起湖南省的高度重视,为了解决群众饮水难的问题,湖南省不断加大洞庭湖区“改水”力度。目前,从根本上治理洞庭湖的政策措施正在加紧出台。(完)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湖南安乡 改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