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不必过度紧张“邓亚萍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聘邓亚萍为兼职教授一事持续发酵,引发广泛质疑,该校教授杨玉圣日前甚至发表微博称,“不与邓亚萍教授共处中国政法大学”。校方6日回应称,聘请邓亚萍为体育教学部兼职教授,主要工作是支持学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队的建设发展。(中新网12月7日)
很多质疑者强调,任由名人袭占高校教授职位,必将损害教育的权威和公信,也降低了学校的学术品位。这些批评均指向邓亚萍的“运动员”身份,有人还直言,称邓亚萍自幼打球,一直没有时间好好读书,即便后来拿到硕士、博士学位,言下之意,也是“沾了名人的光”云云。
这样的批评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近年来,因为成绩出色而转向大学读书拿学位的运动员确实不少,与通常循着校园的路径不同,这部分人群在退役后表现出来的“增长性”,每每引起公众质疑,甚至认为是在利用名人的“外部性”因素继续获取世俗名利。此前邓亚萍进入“即刻搜索”是这样,现在获聘法大兼职教授也是这样。
其实,外界并不需要这样敏感。至少在邓亚萍担任兼职教授的问题上,大可不必过度紧张。其一,国内各高校兼职教授的门槛远没有那么高,其作用大半属于“锦上添花”之类的辅助,而非严格意义的专任教授。以邓亚萍在业界的影响,以及其后再教育过程中的沉淀,出任体育方面的兼职教授并无不可,英雄不问出处,何必大动干戈总是盯着“运动员”不放?
其二,很多高校的问题并不在于与外部世界交流过多,而恰恰是缺乏有效的交流与融合,习惯于关起门来搞学问。如何从校外引进智力资源,并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积极的互动,从而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开阔在校学生的视野,一直是困扰高校发展的难题。在这个问题上,管理者固然要遵循相关程序吸纳校外资源,而师生乃至社会舆论也应持有宽容的姿态,乐观其成。
现在有一种十分奇怪的论调,很多人一方面抨击高校自设门槛、闭门不纳社会贤达的封闭,认为这是学校短视、浅薄的表现;一方面却又对学校的一些努力百般挑剔,认为是学风浮躁云云,这样的自相矛盾并不能真正解决当下高校面临的问题。一直以来作为励志偶像的邓亚萍,即便进入大学兼职,又能损害什么样的大学精神?
实际上,现在的大学完全应该进一步开放门户,广泛接纳社会上的“闲散”智力资源,为我所用,给广大学子传达一种积极上进的信号。如果像邓亚萍这样的有着广泛社会影响的人士纷纷进入校园,认真而不是敷衍、严肃而不是浮躁地为学子授业解惑,又有什么不可以的?毕竟,成才的路径多多,何必只限于校园内一路走来的教授?总是这样狭隘,难免故步自封。
如果说,现在有些高校总是喜欢抱大腿,很多聘来的所谓兼职教授不过是一场心照不宣的戏码,那么,就事说事好了,也不一定将邓亚萍当做一个靶子。
我们的大学也应该顺应时势求变,而不能总是抱着以往的高头讲章,过于纠结于资历、出身。这样的兼容和自由,才是现代大学细大不捐的真谛所在。(胡印斌)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邓亚萍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


挪威北极圈小镇的“街头涂鸦艺术”
大型纪录片《紫荆花开》庆香港回归二十周年
陕西大熊猫喜添仨“男宝宝”
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团举办香港回归20周年图片展
葡森林火灾死亡人数升至64人
蒙华铁路连云山隧道全线贯通
日内瓦大喷泉点亮“蓝灯”纪念世界难民日
白俄罗斯举行坦克双项赛 “钢铁巨兽”展示魅力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