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看点 看点
多地立法明确老年人有权拒绝“啃老” 遇操作难题

杭州一群“啃老族”近日举办“断奶仪式”,宣誓爱老敬老不啃老,“断奶”为长辈尽孝。连国庆摄(人民图片)
■日前,吉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吉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并决定明年5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明确规定,老年人有权拒绝“啃老”。这并非孤例,在吉林立法对“啃老”说不之前,已有江苏、山东、昆明等多个地方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中,明确了老年人有权拒绝年轻人“啃老”的相关规定。
时下,“啃老”现象的确已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社会问题。立法能否有效保护老年人法律权益,“啃老族”如何才能减少?已经辛苦大半辈子的父母能拒绝被“啃”吗?本报记者带您走近普通的老年人、青年人,一探究竟。
● 有的主动“啃” 有的被动“啃”●
每当看到各种与“啃老”有关的新闻,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关先生就忍不住叹气,虽然他家的情况没有见诸媒体的那些案例那么极端,但每每看到已届而立之年的儿子辞了工作成天宅在家里就闹心不已。
“你说说,这么大小伙子,既不成家也不立业,平时还要吃好的穿好的,我们老两口劝也劝不动,骂也骂不走,自己都到快要退休的年龄了,却还要跟年轻人一样拼命工作养家,本来以为把儿子养大了就轻省了,谁知养出了个‘啃老’的儿子,这往后可怎么办啊!”如今,关先生和朋友在一起时,最怕聊子女的情况。
说到“啃老”,重庆的史先生有些不好意思。现在是一家小卖部店主的他,曾经是个“海归”,在国外念了4年书,花了家里差不多160万元,因为家境并不很富裕,父母只能节衣缩食地给他凑钱。结果回国后,他始终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最后还是父母看不过眼,找亲戚借钱租了个小卖部,让他先看着店,可生意又不温不火,赚的钱刚够交房租,平时的开销还得“啃”父母。现在,史先生见人都不好意思提自己的“海归”经历,“连工作都找不到,有什么好炫耀的”。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啃老”的形式和程度也是千差万别的,除了那些完全不工作专“啃”父母者外,还有很多家庭存在各种形式的间接“啃老”,比如把孙辈全部扔给老人。
北京的郑大妈,儿子媳妇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收入也还算可观,可年轻人嘛,花起钱来难免大手大脚,工资收入基本没给过老两口。很快,孙子出生了,老两口一手包办带孙子,出工又出钱,孙子从出生到上学,所有的费用,都是郑大妈两口子管着。
在郑大妈看来,自家儿子也算是一定程度上的“啃老”。“抚养自己的下一代,本来就该他们自己出钱出力,怎么现在全成了我们的事了!”
“综合分析来看,‘啃老’族中,有的是不想‘啃老’,但因处境不好而不得不如此,当然也有好逸恶劳,想让父母养活自己一辈子的人。其中,有一部分是掌握技能差、在市场上就业困难、年龄偏大的下岗人员,但近年来,更多出现的是年轻的‘啃老’族,他们有一定学历、却处于失业状态,与传统的下岗失业人员不同,这个群体可能更适宜用‘不就业者’来描述。”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梅志罡对本报记者分析说,“年轻一代普遍对就业工作有较高的要求,住房、购车等社会压力对其影响较大,加之很多家庭父母的溺爱和庇护,导致不少人逃避压力选择‘啃老’。”
● 各有心结 一言难尽●
虽然说起“啃老”大家都深恶痛绝,可是仔细探究起来,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不论是“啃老”的年轻人,还是被“啃”的老年人,大伙儿说起来都是满腹纠结。
关先生虽然对辞职回家的儿子有诸多不满,可这个儿子曾经也是他们夫妻俩的骄傲——从小学习优秀,还考上了不错的大学,毕业时找的工作也不错,可谁知现在却成了这样。
“现在我想起学生时代的儿子,还是挺自豪的。我们陪着他风里来雨里去,上各种培训班,在学校里也总被老师夸。刚工作时,儿子也是挺努力的,只是社会竞争太激烈了,他有些不适应。他心里应该也是挺着急沮丧的,我们也不舍得把他逼得太狠,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儿子,又没有什么不良恶习,对我们态度也不算差,我们哪里能做得那么绝,真的把他扫地出门呢?只能盼着他哪天能发奋图强,挑起大梁吧!”关先生的生活便在这样一天天的无奈中继续着,只是他们夫妻俩一度憧憬的周游世界的退休生活,现在看来已经遥遥无期了。
把儿子养大刚清闲了没多久的郑大妈,现在每天的生活就是围着孙子团团转,连跳广场舞都没空去,退休金还不舍得多花,要给孙子买好吃的。
“看到他们平常工作那么忙,又要交房子的月供,我们也不忍心责备他们。再说我们俩的退休工资加起来也好几千元,平时也没什么花钱的地方,把钱花孙子身上也就认了。”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郑大妈也只能是一边抱怨,一边继续被“啃”。
“我最忧虑的是,我们养大了儿子又帮着带大了孙子,自己眼看也年老体衰了,各种身体上的毛病都有了,也不知将来儿子孙子会不会认我们这份付出,还是把我们‘啃’干净了就撒手不管了。”郑大妈叹息着。这样的纠结,是她和院子里那些帮着带孙辈的老姐妹们经常聊起的话题。
那么,“啃老族”又是怎么想的呢?一些年轻人表示,其实也不想“啃老”,可是一碰上现实中的难题,又忍不住去找父母求助。
闵先生2010年从安徽一所知名院校硕士毕业后到武汉工作,月均收入可达6000元,并在这里成家立业,然而爱情事业双丰收的他最近也开始犯愁:“这几年房价飞涨,自己的收入涨幅根本跟不上。现在谈恋爱3年了,结婚买房的事再也拖不下去了,只能向爸妈求救。”
结果,一套房子就把全家的积蓄耗光了,闵先生感到很无奈:“其实我也不想把父母攒下的养老钱都用光了,但结婚时,谁不想有一个稳定的安身之处?租房价格并不便宜,而且还要面临不断搬家的可能,谁愿意忍受这样的折磨?只能等以后有能力了再回报父母。”
● 向“啃老”说不还得多管齐下●
近年来,关于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从“常回家看看”入法,到部分地方规定“有权拒绝‘啃老’”等,赞成者表示,“啃老”虽属家庭内部问题,但有了这项权利,会对“啃老族”产生更强的震慑。
有网友留言说,虽然“一纸条例”未必就能真正杜绝“啃老”,但对于老年人来说,毕竟有了一道最后的防线。而对那些“啃老族”而言,毕竟有法管着,“啃”起来也不能一辈子都不撒嘴吧?
但是,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现实地看,这种“有权拒绝”,到实际生活中,可能会面临具体操作上的难题。在老人疼爱子女的传统心理作用下,面对子女“啃老”,有多少父母会主动拒绝;另一方面,年轻人收入有限的现实生活处境,使得他们如果想在城市尤其大城市体面地生活下去,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父母的帮助。
教育的作用也很大。要区别看待“啃老族”,不能将原因全部都归咎到个人上,家庭教育也有不可推卸的关系。
梅志罡指出,要想避免养出“啃老”的下一代,从小在家庭教育上就要树立对劳动的尊崇,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有的父母没有培养孩子从小独立的能力、吃苦的精神,孩子长大后自然怕苦怕累;父母对孩子出手大方,要什么给什么,孩子不知道父母挣钱的辛苦,长大后当然也就不会心疼父母。因此,拒绝孩子成为“啃老族”中的一员,还需要父母从小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尽早参加劳动,多学技能,培养独立的精神和竞争观念。只有从小培养责任意识,孩子长大成人后才会承担起孝敬父母的义务,而不是让父母养活自己。
梅志罡认为,还应综合发挥相关部门、专业机构、社区、志愿者等作用,为“啃老族”及其父母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转变观念。用人单位不要只是“用人”也要“育人”,提高年轻人的心理承受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学校教育也要增加体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兼职,提高年轻人的就业技能。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老年人有权拒绝“啃老”老年人权益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