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王丹红:用一生的美丽坚守厚重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地处安徽南部的徽州地区,向来以山水人文双绝为世人所称道。而作为徽州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徽剧,一直以“京剧孕育者”之誉,带给徽剧人无上的荣耀。
随着时代变迁,文化消费格局日益多元,徽剧影响日渐式微。徽剧的传承和发展,是徽剧人最为挥之不去的情结。
这一点,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传承人,王丹红尤为感同身受。
2011年6月4日晚,四川省歌舞剧院内流光溢彩,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参赛演出在此盛装上演。
当晚是来自安徽省徽京剧院选送的徽剧折子戏专场:《贵妃醉酒》、《纪年珠》、《虹霓关》。三出戏,三个性格不同的人物,角色身份,差异悬殊。既是演员唱念做打基本功的展示,也是对演员刻画人物能力的综合考验。
随着戏曲的轮番上演,杨玉环的华贵、江德媛的痴情、东方氏的飒爽,人物特质被演员一一表现出来,台下掌声四起。尤其是《贵妃醉酒》中酒醉之后的“贵妃”两次衔杯下腰后,引起台下一片叫好。
“这是一个让人痴迷的‘杨贵妃’,端庄、大气、雍容的气度完全表现出来了,层次感特强,喜怒哀乐都在她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现场观众这样感叹。这位让观众痴迷的“杨贵妃”,正是来自安徽省徽京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王丹红,凭借这台演出她如愿摘得“梅花奖”。
对于一名早在1985年就在戏曲界初露头角的演员来说,王丹红的“摘梅”之举,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对于一个徽剧演员而言,背后的故事令人感叹。
2014年,王丹红委员参加安徽省政协全会。
无奈:徽剧发展“走走停停”
王丹红出身梨园世家,父母都是国家一级京剧演员。上世纪60年代,为支援安徽的京剧发展,她的父亲王凌超和母亲路大东分别从上海和广州调入安徽京剧团。王丹红从小在剧场里长大,“父母是双职工,小时候没人带,每天都在剧场里跑来跑去”,天天耳濡目染,母亲会唱的戏,她差不多都能唱下来。
上小学后,王丹红被父母送到合肥市体委学习体操和武术。小学四年级时,她和姐姐一道正式随父母学习京剧,一直延续到1982年。这一年,王丹红初中毕业,正巧赶上安徽省艺校徽剧班招生(1949年以来第二次招生),就此开始走上了徽剧的道路。
由于父母的言传身教以及小时候体操、武术等方面的基础,王丹红在唱念做打等各方面都表现出色。1985年,安徽省徽剧团排练《潘金莲》,还在上学的她被抽调过来担任女一号,演出受到观众的喜爱。自此,王丹红的《白蛇传》、《杨贵妃后传》……好戏一出接一出。1987年她毕业时,已经成了徽剧团的当家花旦。
1990年底至次年初,为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全国各大戏剧团体奔赴北京。在这次规模空前的戏曲大会上,年轻的王丹红大放异彩———在当年出版的一本纪念画册上,封面人物正是她。随后几年,王丹红随团先后到福建、香港、澳门等地演出,掀起一阵徽剧热潮。1992年,王丹红荣获了文化部“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优秀演员奖。
“我以为我们可以一直这样演下去,直到老了,演不动了。”徽剧当时的辉煌让王丹红和所有徽剧人感到欣喜。但是,这种欣喜很快就不复存在了———大约到了1995年之后,热闹的徽剧演出市场归于了平静。
一个令徽剧人无奈但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就是:徽剧的发展向来就是这样走走停停!因为徽剧和京剧的关系,每当京剧有重大纪念活动时,徽剧总会被人提及。但之后,徽剧会再次被人渐渐淡忘。
8月28日,大型原创京剧《抗倭将军戚继光》在安徽大剧院亮相。王丹红委员饰演戚夫人。
执着:“多栖演员”不变的徽剧情结
剧团怎么办?徽剧的未来怎么办?
王丹红产生了深深的危机感,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徽剧对于我而言,不仅是专业,也是责任。”
“我第一次上台时,正当舞台黄金年龄的老师们,都甘当绿叶来衬托我,给我伴唱,让我演女一号,而他们全部演配角。”作为演员,王丹红得到了众星捧月般的培养。她和徽剧之间,有着太多无法割舍的情感。
1997年9月,由于演出变少,同时想在业务上更进一步,王丹红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影视话剧专业。一入校,她因“徽剧名旦”身份及多种艺术的表演才能,被来自瑞典的世界戏剧团邀请,出国进行研讨交流与演出。因不想放弃学业她拒绝了,毕业后才受邀加入。
这是个实验性的艺术演出机构,挑选各国有代表性的表演艺术家汇聚在一起,旨在寻找东西方艺术的“根”。他们在中国挑了两名演员,王丹红是其中一位。在这里,王丹红吸收了国外的艺术营养,也展示了东方的戏曲文化。
令王丹红没有想到的是,她们的演出在瑞典很受欢迎。可半年后,王丹红还是离开了这个团队。因为在国外的她愈加认识到徽剧之美:“比如一块手绢,随便往空中一抛,扬脖、扭腰、接住、转花,几个动作就让他们看得眼花缭乱。”
她忘不了徽剧舞台。2005年11月,安徽省成立徽京剧院。“客观而言,合并后的徽京剧院对于我个人来说,舞台变得更大了。”因为有着京剧、影视表演以及海外的演出经历,让王丹红在舞台上尤其是一些新编的戏曲作品中,有着游刃有余的发挥空间。
在近年来安徽推出的《天地人心》、《戚继光》等多部京剧大戏中,王丹红都出演女一号。此外,她还主演了《爱情备忘录》、《长缨在手》等影视作品,成为在戏曲界少有的跨徽剧、京剧、影视表演等诸多门类的演员。她甚至还触及到导演领域,她摘取“梅花奖”的作品《纪年珠》,导演正是她自己。
尽管如此,作为徽剧的当家花旦,徽剧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是她挥之不去的情结。
“安徽的土壤是黄梅戏的土壤,现在京剧的环境也不错,你本人的条件那么好!有没有考虑过改唱京剧?”2011年8月,王丹红接受央视的专访,当主持人白燕升问起她是否考虑放弃徽剧时,王丹红的回答是“绝对不可以”。
她要坚守徽剧的基因。“从17岁登台起,徽剧给了我太多的荣誉,我必须得为她尽点力,当好这个家!”王丹红说。
12月21日,安徽电视台录制节目,以记者体验式报道来宣传徽剧之美。王丹红委员(中间红衣者)应邀做指导。
感动:徽剧的精神永在
“当家并不是简单地完成好自己的任务,演好自己的角色,而是要有担当,要有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王丹红深有感悟。于是,她开始身体力行,在多种场合宣传徽剧……
2010年底,正值徽班进京220周年和程长庚诞辰200周年的纪念,也是王丹红随剧团进京20周年的纪念。王丹红提出办一台个人专场,她想用演出来唤醒人们对徽剧的记忆和重视。她的设想一下子点燃了徽剧人的激情,因为徽剧已经冷清了太久。一些经历过徽剧断档的老艺人主动帮忙,演出团队大年初五就开始排练、讨论……为了这台演出,上百人都放弃过年。
“演出虽然是王丹红的专场,但绝不是王丹红一个人的事情,这是全体徽剧人的事情。”全国政协委员、时任安徽剧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的侯露也全力以赴。她认为中国戏曲是以“角儿”为核心的表演艺术,在这个戏台上,演员是舞台的灵魂,一个好演员,一个好“角儿”,至关重要。
2011年2月14日,演出举行并大获成功!“虽然当天已经过了正月初十,但我们觉得比大年三十还要热闹,剧场里过道上都站满了人!”一位当晚到场的戏迷至今还沉浸在当时的盛况之中。
“我看到了徽剧的精神,大家是那么团结,那么希望徽剧能继续得到传承和发展。”王丹红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人惦记着徽剧,非常感动。
同样令她感动的还有来自省剧协领导的关心。身为国家一级编剧的侯露,为其量身打造了新戏《纪年珠》。除此之外,还为演出经费四处奔波——因为徽剧影响力小,其间辛酸可见一斑。
当年6月,王丹红果真凭借这出新戏以及《贵妃醉酒》、《虹霓关》获得了“梅花奖”。消息传来后,侯露吟诗以对,抒发情怀——
“捷报传来喜泪飞,几人知我心中味?周折费尽为徽剧,泣血绝壁育新梅。”
兴奋:为徽剧鼓与呼的舞台更大了
夺得“梅花奖”成为了王丹红的新起点。2012年,她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传承人。
2013年1月,王丹红成为安徽省政协委员。这让她非常兴奋,因为“舞台大了,就有更多的机会为徽剧鼓与呼”。
在2013年召开的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王丹红提了关于保护徽剧的一系列建议:希望能够建立正规的徽剧教研组,以及专职的徽剧表演、作曲、乐队等方面的教师队伍;希望尽快成立专门的徽剧教学队伍,在老艺人传帮带的基础上,用科学方法培养徽剧接班人;希望加强对经典传统段子的保护和利用……
在王丹红看来,弘扬徽剧,不仅仅要开发市场,更重要的是人才的培养和曲目的传承。
1949年以后,安徽共出过“二代半”徽剧演员:上世纪50年代,培养出了章其祥、曹尚礼、李泰山等一批徽剧名角;1982年,包括王丹红在内,有45名徽剧学员在安徽省艺术学校代培,可如今登台者仅剩十余人。
2006年,第三批学员入学,但专业是“徽京班”:在5年的时间内,学员们一边学习徽剧,一边学习京剧。这让王丹红感到很担心,“这种培养模式肯定打不牢基础。”此外,她觉得孩子们锻炼的机会实在太少——徽剧的演出机会本来就不多,有大型演出一般也不敢起用新人。
在今年召开的安徽省政协全会上,王丹红提交了“建立中国徽剧博物馆”的提案,她对徽剧的传承和发扬依旧充满期待。
很多文化工作者,也与王丹红有着同样的思考,今年11月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杨承志建议建立“中国戏曲博物馆”以及“中国戏曲剧目影像资料库”,让王丹红深有感触。早在2013年6月,王丹红就积极帮助安徽歙县成立了徽剧博物馆,并为该县申办“徽剧(班)之乡”积极奔走。
时任歙县副县长的程兵至今还记得,王丹红多次来歙县乡下调研、寻访民间老艺人的场景,“她对徽剧充满感情,对我们地方的文化发展也出了很大力。”
“徽剧虽然老了,但‘我们’还年轻”,王丹红认为,徽剧发展到今天,传承遇到困难是不争的事实,不过万幸的是老、中、青三代艺人群体目前仍然齐全。不过,时间已经是很紧迫了。“要是再等个5至10年过去,老师们说不动戏了,我们的状态不好了,孩子们生疏荒废了,徽剧的传承难度就更大了!”
记者在王丹红的语气中听到了“急切”。
王丹红简介
安徽省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获文化部优秀演员奖和安徽省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拔尖人才等称号。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王丹红 徽剧 徽州文化 文化消费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