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叶辛:好的作品应该写在人民的心坎上
他是知青作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的作品深入刻画了一代“上山下乡人”几十年的人生轨迹。三十多年笔耕不辍,创作了许多记录时代又感动时代的优秀作品。本期《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文艺名家讲故事》栏目对话当代著名作家叶辛。
叶辛
十年知青生活是人生宝贵经历
46年前,我19岁,从上海到贵州农村插队。虽然去之前我做了各种思想准备,但到了那,还是觉得自己准备不足——艰苦的条件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我举三个细节:第一,住的是泥墙茅草屋,没有窗户,我们在墙上凿一个洞,在洞里嵌一块玻璃就是窗户。男知青还好,女知青生活很不方便,泥墙茅屋干裂以后,裂出一条条的缝,她们只能将报纸塞在缝隙里,再贴一张报纸来阻挡墙面透光。第二,上海是一个平原城市,几乎没有山,云贵高原就不一样了,有句话叫“开出门来就爬坡”,随时要准备上坡和下坡。我们每天干完活,不管男女都要扛着锄头走很长的山路,而这对于我们这些城里长大的孩子来说,是非常辛苦的。第三个细节就是生活习惯的不同,当地有句俗话叫“贵州人怕不辣”,在几个吃辣的省份中最不怕辣的就是贵州。初到贵州,跟当地老乡说做饭不要放辣椒,结果炒出来的菜还是辣的,老乡说不放辣椒他就不会做菜。由于水土不服,很多人皮肤都长出黑块,很痒。刚去的第一年最厉害,春、秋季节高发,到了第二年稍好一些,三到四年才能消除。
我在贵州农村插队一共10年7个月,从最开始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结束我都经历了。那十年的蹉跎岁月给我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这10年7个月是我人生一段宝贵的经历,我的作品如《孽债》《蹉跎岁月》等都与这段经历有关。
叶辛著作《孽债》封面。资料图片
用作品呈现历史、警示后人
在写《蹉跎岁月》这部长篇小说时,我有三个想法:一是想通过这部小说表达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二是想写出不同知识青年的不同命运;三是这段岁月虽然过去,但希望我们能正视并认真对待,汲取教训留给后人。小说出版和电视剧播出后,引起了特别大的反响,我想原因就是作品反映了我对那个时代的深刻思考。
对于此,我有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我们公社有位知识青年,表现非常好。我们每天劳动有一项工作是做砖坯。像我这样的劳力,一天从早干到黑能打80块砖,一般农村劳动力能打300多块,300多块可以得12个工分,而这位青年一个人从早到晚能打600多块,说明他是非常用心在做事。每次厂矿招工人,我们大队书记都会把他推荐到公社,但每次到县里就会被退回来,前后退了3次。后来,大队支书不服气,带他到县知青办问个究竟,得到的回复竟是因为他家庭出身不好。这让这位青年很压抑苦闷,一天要抽两包烟,搞得手指都被熏成了蜡黄色。
人们对当年那段知青岁月的回忆有说青春无悔的,有说青春有悔的,有说整个青春都荒废的,我都能够理解,而且我觉得都特别真实。当年知青大约有两千万人,怎么可能要求这两千万人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共同的看法?但在那段艰苦的生活里,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要生存下去,这是对这一代人的磨炼。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无论是后来从事了什么职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相信都能够坚强地面对。
我前后写了十本和知青有关的书。2008年,天津白话文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叶辛知青作品总集》。知青这段岁月虽然过去了,但是我想让下一代人知道我们曾经走过这样的弯路,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一直以“知青”为题材进行创作的初衷。
作家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我写过一部反映农民进城务工的小说叫《问世间情》,主要讲的是在上海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组建临时夫妻的现象。我最早关注这个社会现象是在1998年。先在广西南宁,后在广东,再后来在上海近郊,我都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哪怕到了现在情况依然存在。进城务工人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他们的辛苦付出,就没有这么多高楼大厦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之前关注进城务工人员更多是从经济层面来看,但是设身处地想一想,进城务工人员收入提高了,天天接触的是北京、上海、广州这样大城市的生活圈子,肯定也会羡慕大城市的生活。而作为一个正常的人,肯定也会有个人精神层面的需求。
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让我开始着手创作关于他们的小说。但是当我真正开始写的时候,就碰到了麻烦。因为我不熟悉这个群体,要写好他们,就要走进这个群体。后来我深入到一个合资工厂里,和工人们交朋友。在那里,我和工人一起在食堂吃饭,还去了他们住的地方。他们的最低工资每月有三千多元,每天在流水线上工作8个小时,收入还可以,但是他们的感情世界、精神需求却存在无法弥补的空白。
《问世间情》这个作品所反映的是临时夫妻现象,应该算是一种灰色婚姻,介于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之间,介于应当和不应当之间,存在合情的可能但又是一种不合法的行为。新时代的进城务工人员不但希望物质生活得到改善,而且有更多的精神需求。社会应该考虑到他们这方面的需求。在写《问世间情》的时候,我希望能通过我的笔触让更多人关注这个群体,关注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需求。文艺工作者处于社会舆论的前沿,反映基层民众的呼声,我们艺术工作者责无旁贷。
好作品能让社会变得温暖
去年,我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我认为,习总书记提到的“人民”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对于作家来说,就是要带着一颗热爱人民的心深入到生活当中,怀有深切的感情对待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国家,对待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想他们所想、视他们所视,用自己真实的感受创作出人们喜爱的文学作品。
要接触生活中的真实,不是说你到城中村去走一遭、到工人当中走一遭就能了解的,你需要长期深入并和他们交朋友,他们才会把故事告诉你。记得,我的小说《问世间情》里写到一位24岁的小伙子住的是200元一个月的房子。当时有位同志给我提意见,认为现在上海没有200元一个月的房子。其实,他不知道,城中村里很多房主,自己搬进了楼房,就把老房子分成二三百元一个月的小间租给单身打工者。这个细节如果不真正深入到生活中是根本不能发现的。
好作品永远来自人民当中。优秀作家应该将作品写在读者的心上,用自己的感受去体验生活、亲近生活,发掘出能够让我们这个社会感到温暖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人物简介
叶辛,1949年生于上海,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家教》《孽债》等。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叶辛 知青作家 上山下乡 著名作家 知青生活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