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土窝窝挖出金红薯——创新成为郸城脱贫好抓手
新华社郑州12月28日电(记者宋晓东)冬雨瑟瑟寒刺骨,驶下高速在省道上颠簸了快一个小时,仍不见郸城的影子。隔着雾气望向车窗外,除了零星的枯树,一望无际都是青色的麦苗。到这么个偏居一隅的农业县采访科技创新,真是选错了地方。
一路上询问着郸城的情况,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没有”。这个豫皖交界的小县城,地上没宝、地下没矿、山上没树、田边没河,就连这几年河南省蓬勃兴建的高速公路,也都绕着郸城交织而过,没留下一个入口。
“那郸城有啥?”
“红薯!”
“红薯汤,红薯馍,没有红薯不能活”。在郸城,40岁以上的人提到红薯总有种特殊的感情:又爱又怕。
“红薯救了老百姓的命,可顿顿吃红薯也真是要了人的命。”58岁的李宗新回忆,从1963年到1974年的11年里,他家顿顿都是靠红薯填饱肚子。时至今日,郸城的老人们对女儿还有个特殊的称呼:大馍。不为别的,就是盼着嫁出去的姑娘,过年回娘家能带回个大馍,好好吃一顿细粮。
40年前靠红薯度日的李宗新,怎么也没想到,这几年又靠红薯发家致富。
2012年,李宗新把全家的15亩地流转给当地一家红薯企业种红薯,每年土地租金近两万元,李宗新和老伴两人在企业打工,一年工资也有三四万块。“以前种一年地也就赚个1万多,现在一下翻了好几倍。”李宗新说。
当年的“救命粮”,如今却变成了“金疙瘩”,李宗新现在是越看红薯越欢喜。
“同样是红薯,过去2毛钱一斤没人买,现在几十块一斤随便卖,关键就在科技创新。”郸城县科技局局长韩金银说。流转李宗新家农田的天豫薯业,不仅是红薯加工企业,还建有研发中心、育苗基地,是全国最大的集红薯品种研发、种植和精深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产品外销20多个国家地区,年销售收入近6亿元。“科技创新离农业一点都不远。”天豫公司副总经理崔如亮说。为了强化科技创新,天豫公司已申请了4个科技攻关实施项目,申报42项技术专利。
吃到科技创新甜头的郸城人,抓着科技创新的手越抓越紧。在县城东面的产业集聚区内,入住的100多家企业都有自己的科技创新项目:淀粉糖生产研发、艾滋病唾液监测技术、生物医药研发,甚至包括国内的乳酸生产标准都出自这里。
“集聚区内有1个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国家级研发中心、2个国家级重点检测中心,还承担5项国家‘863’计划……”郸城县产业集聚区党委书记王辉如数家珍。“科技创新是生产力,是带领我们郸城经济发展,人民致富的最大动力。”王辉说。
“科技创新更是郸城脱贫的最好抓手。”郸城县县长罗文阁说。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郸城脱贫压力巨大。“在资源和条件都相对贫乏的条件下,科技创新发掘了郸城农产品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带动人口就业和农民致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驱动力。”罗文阁说。
吃了一辈子红薯,可李宗新最爱吃的还是红薯。“咱这土窝窝里能挖出金红薯,吃的都是科技的福。”吹了吹手中刚煮熟的红薯,李宗新粗粗地扒了扒皮就一口咬了下去,“好吃!”(完)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创新 郸城 脱贫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