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倔强乐观的“向阳花”
——对养母不离不弃的“好女儿”付华
刚出生就被遗弃,1987年出生的付华至今未见过自己的亲生父母。命运垂怜,当时已年过半百的赵秀荣夫妇将襁褓中的她抱回家收养,给了年幼的付华视如己出的温暖与疼爱。可就在6岁那年,养父因肺癌离世,家里的顶梁柱倒了,还一下子多了5000多元的外债。
“他穿着厚厚的棉大衣,把跑向他的我一下子裹在怀里。我的鼻涕在他的棉衣上来回蹭,他微笑地看着我,是那么慈祥。”在电话那头,向记者说起已经故去多年的爸爸,这样的情节依然会给付华内心带来微微的刺痛。她忘不了当年那间摇摇欲坠的土坯房和老母亲脸上悲伤欲绝的神情。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付华6岁就开始帮助母亲做家务、下地干农活。12岁时,她开始利用假期在村里的针织厂帮工。“那时,拆一个领子能得3分钱。”付华说,后来她个子长高了,脚底下垫两块砖头就能够到缝纫机,“学会了纺织,挣得钱比拆领子多,一个月能有200块,都交给妈妈补贴家用了。”
母女俩相依为命,希望靠自己的一双手让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可就在付华读初二那年,过度劳累的母亲患上脑血栓,一下子瘫痪在床上。为了照顾母亲,她每天要在天亮前做完田里的农活,伺候母亲吃完早饭、服过药,再急匆匆地跑去学校。
“从小到大,无论生活多么困难,都没有像当时那么绝望过。”付华告诉记者,如果养母后来没有恢复意识,她很可能像村里大多数孩子一样,初中没毕业就外出打工了。为了让母亲尽快好起来,付华向村头的一名老中医学习针灸和按摩。
2007年,付华考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计算机系,入学头一年的学费是靠从前寒暑假打工以及政府和企业的帮助凑齐的。可看着病床上的母亲,她的心就紧紧揪在一起。这个大学要怎么上?
为了学习和照顾母亲,付华曾在餐馆刷盘子洗碗、在工厂做零工、给小学生辅导功课、在街上散发广告单。生活风雨飘摇,但她始终坚强乐观。“后来学校得知了我的情况,专门腾出两间住房,让我把母亲从沧州青县老家带到了秦皇岛。”付华说,在她的心中,养母就是亲妈。她养了我小,我就得养她老。”
养母是付华的精神支撑,而来自“希望工程”、“春蕾女童”等社会力量的温暖,让她的成长一路收获着爱与感动,好心人雪中送炭般的帮助也让她时刻提醒自己,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
大学毕业后,付华成为秦皇岛市文明办志愿服务科的一名科员。在工作中,她组织全市道德模范成立了“秦皇岛市道德模范志愿服务队”,以志愿者的专业和工作岗位不同划分成立道德模范分队。如今,130多支分队分布在各县区,深入校园、深入社区、深入社会开展关爱弱势群体、关爱自然、关爱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
付华说:“志愿服务队大队长的称号让我深知肩上担负的责任。我会努力在工作中通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
向社会传递温暖、传递正能量,让更多人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背起爸爸上学》 养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