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如果没有了手机,又会如何呢
打十个百个电话,也比不上陪父母吃顿饭;群里聊得再熟,也比不上见面一次握手或一个拥抱……有一种现象,叫“现代交流症”。有读者归纳了“现代交流症”的一大表现是:“朋友圈里大家情意绵绵,现实生活中却很少相见”;“和老婆睡同一张床,经常在她微信里留言晚安”;“参加家里长辈寿宴,忙着拍照发微信点赞”……这个现象,你有吗?(1月13日《现代金报》)
毋庸置疑,不少人都或多或少有着“现代交流症”的临床表现。手机绑架了我们的生活,绑架了我们的交流沟通,似乎越来越赢得了共识,理由也似乎是不容辩驳的——沉醉于手机的虚拟空间消解了社会伦理,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
只是,当我们在怨念手机带来的困扰时,让我们不妨做一番假设,如果没有了手机,又会如何呢?会更勤快地陪父母吃饭么?会给朋友一个更热烈的拥抱么?会给自己的爱人情意绵绵地道一声晚安么?
答案是什么可能并不重要,但必须厘清的是,手机本身是没有原罪的,它只是制造出了一种新的媒介工具,而正如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所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由此再来打量手机在我们生活中的功用,无论是不是“迷恋自己在网上塑造的形象”,至少有了手机的存在,能让我们有耐心和欲望,通过自拍去发现存在于身边的美好;通过发心灵鸡汤,去按摩自己疲惫的内心;通过发发生活状态,证明自己不是被生活绑架的“模特”。换句话说,迷恋自己塑造的对象、坐享技术带来的便利,这本身就契合了现代人的需求。
事实上,手机作为一种能带来沟通便利和降低生存成本的媒介平台,它本身是基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而来的。当我们苦恼于手机带来的“破坏”时,不妨再去想想,我们为什么“想找个吃饭的人都难”?为什么愿意一个人吃着外卖,也不愿跟朋友聚聚?为什么“习惯了和别人在网上聊”,却不愿意在现实中跟身边人多说一句话?为什么面对自己的最亲爱的人,连亲口道声晚安都不愿意?到底是因为手机绑架了我们的生活,还是我们的生活被现实逼仄与无趣所“绑架”?真的是手机让我们失去了社交能力吗?真的是手机赶走了我们的精神寄托吗?真的是虚拟空间消解了社会伦理的吗?
其实,这些问题所直指的正是我们在匆忙中忘记了自己为何而出发,在物欲横流中忘记了亲情的宝贵,在逼仄中忘记了停下来等等心中自己等“现代病症”,这既有快速运转的现代社会所制造的生活壁垒,而更多的则是自己本身的迷失。 而这些,与手机并无太大的关系,因手机而生的焦虑,只是我们现实生活的真实投射。
于此而言,在学会躲开手机的绑架前,可能更需要我们修炼的能力是,如何与自己爱的人好好说话,如何给自己松绑,如何重新发现生活的本原,成为一个在生活中大写的人。(高亚洲)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手机 生活 绑架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