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最忙独董”不该是教授的别号

2016年01月25日 16:39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1月22日晚,菲利华、贵人鸟、九华旅游、京能置业等4家上市公司各自发布公告,披露公司独立董事宋常因涉嫌内幕交易、短线交易,被证监会进行立案调查。宋常现年51岁,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1月24日澎湃新闻)

“独董”,顾名思义,公司的独立董事,以超然于外的身份负责给公司提供战略咨询,其工资待遇多达几十万年薪。因此,对于宋常而言,如果说面对如此丰厚的待遇,仍然要走上所谓的“内幕交易”道路,正从侧面反映,所谓“独董”机制,亟需一次制度变革。比如前些年,曾曝光的“官员独董”现象,联系此次宋常事件,如果我们在“独董”身份审核,准入门槛方面多一些把关,是否能更好地发挥“独董”的作用?

而从教授本身的角色身份来说,一个人有这么多的兼职要忙,又有多少精力把心思放在学生上?“最忙独董”不该是教授的别号,在他之前,同样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商学院会计系副主任徐经长一度兼任6家公司“独董”,坊间也曾送了一个“最牛独董”的别号。对于此类教授而言,主业成了兼职,兼职反倒成了正途。其基于教授身份而来的“独董”角色,恰是影响力所致。如果说,兼职众多疏忽本业,是不是该辞掉教授,真正利用自身实力专心下海?

市场经济时代,知识分子下海无可厚非。但干一行有一行的规矩。对宋常而言,其既未尽到“独董”义务,比如“涉嫌内幕交易、短线交易”,又在数家公司兼职,还担负着博导重任。像这样,一个人的多重身份角色,却同时逾越了商业与高校两个领域的规矩,也提醒我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为象牙塔的知识分子,更该有坚守底线的觉悟。

“独董”作为一个渐渐被玩坏的词语,此番教授兼任“独董”涉嫌内幕交易,又将其注入了新的灰色内涵。对教授而言,术业有专攻。即便是宋常,在商学方面有一定造诣。那也是基于垂直领域的学术深耕,而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类似宋常这种,在上市公司左右逢源,好像什么都懂,什么都能当“独董”,其实对这些公司并无多少业务上的指导作用,更多的是一种观赏性或者是资源的置换。而话说白了,如果我们的教授都醉心于此,高校教育又如何做大做强?以此而言“最忙独董”事件是一个提醒,不仅仅是从“内幕交易”上需要加强对“独董”的监管,我们的大学校园也该做出选择,淘汰那些又当教授,又混多个兼职的老师,给高校知识分子兼职树立规则。(叶倾辰)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最忙独董”公司独立董 教授兼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