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我国两栖类增加第13个科——亚洲角蛙科
新华社拉萨1月27日电(记者刘洪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最新研究显示,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舌突蛙属物种属于亚洲角蛙科(学名Ceratobatrachidae)成员,是我国两栖动物第13个科。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两栖爬行类多样性与进化研究组通过近5年研究调查,解密了分布在西藏的一类可以远离固定水源繁殖的小型蛙类,其在亲缘分类关系上与中国其他所有蛙类相距甚远。这类神秘的蛙类属于分类学上的一个特定类群,即舌突蛙属。该属目前包括3个有效物种:高山舌突蛙、墨脱舌突蛙、西藏舌突蛙,三种均属于西藏特有物种,全球已知仅分布于西藏东南部的森林中。
研究组专家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的研究发现,分布于西藏东南部的这三种舌突蛙与万里之外的主要分布于南太平洋岛屿的亚洲角蛙科物种是“近亲”。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车静分析指出:“这一研究成果把亚洲角蛙科的分布范围从南太平洋地区向北拓广至我国的喜马拉雅区域,颠覆了以往认为亚洲角蛙科物种只分布于南太平洋地区的看法,为今后生物演化和地质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车静说:“作为我国已知最小的蛙类之一、西藏最小的蛙类,舌突蛙成年个体最大长度仅3厘米,其中墨脱舌突蛙更是不超过2厘米。由于分布狭窄、生活环境隐蔽,研究人员在很长时间内没有能够很好地了解这些独特的蛙类,而它们在分类学上的地位,也因为缺乏系统研究而长期存在争议。”
为系统掌握青藏高原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加强对该地区物种及其生境、高原生态系统的保护,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两栖爬行类多样性与进化研究组自2010年起在青藏高原进行了持续、系统的考察研究。至2015年,该研究组成员入藏考察10余次,北至羌塘无人区(大北线),向南进入山峰耸立的喜马拉雅山南翼,西至喀喇昆仑山,东部横穿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并流区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记者采访了解到,除了我国增加亚洲角蛙科这一科级新纪录,该研究还显示,缅甸与泰国也同样存在亚洲角蛙科物种,业界专家后期应加强在东南亚中南半岛这一缺乏系统调查的区域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完)
编辑:巩盼东
关键词:两栖类增加第13个科 亚洲角蛙科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