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战争硝烟战争硝烟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百岁老人:有些恨仍无法放下
12月11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戎瑞霞老人(右二)和她的三个女儿合影。 记者 赵持 摄 新闻前奏
12月13日,第二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城里,回忆与眼泪。
91岁的幸存者伍正禧说,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日本道歉。78年前,南京北极阁周围遍地死尸,伍正禧曾在那搬运遗体。
长沙城里,戎瑞霞刚过了百岁生日。
那年她22岁,看见邻里被杀,也从此家庭离散。
“说真的,有些恨,仍无法放下。”去年,面对记者,老人摇了摇头,此后再不言语。
12月13日,长沙冷雨。百岁的戎瑞霞老人,又想起了78年前的狼烟往事。
那年,她藏在漆黑的地窖里,躲过了日寇冰冷的刺刀。那年,出门前,她都在脸上抹着灰,低头飞快走路,也曾哆嗦着跪地求饶。
四天前,她刚过百岁生日,亲友满座,著名旅美画家李自健携太太给她贺寿。
她是长沙年纪最大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也是李自健画笔下最重要的“祖母”。她已满头白发,慈祥寡言。但当电视剧里出现日本军人时,她会直盯着屏幕,攥紧拳头,用力地从牙缝里挤出四个字:“打死你们。”
■记者 叶子君
【约定】 百岁宴上,老人守望特殊来客
12月9日晚,长沙市南景饭店,戎瑞霞静坐席上,红色毛衣映衬白发如雪。
十八桌来宾,大厅早已热闹,戎瑞霞不时向门口张望,身边两个座位空着。
四天前,小女儿汪珠珍发短信邀请李自健出席母亲的百岁寿宴,李自健回复“将携夫人丹慧亲临祝贺”。
宴席开始,两位客人如约出现,戎瑞霞笑了。除了红包和祝福,两人还为老人带来了翻拍的油画作为贺礼。
凝视着画中的自己,戎瑞霞在人声鼎沸中陷入沉静,凑上来的小女儿汪珠珍惊叹出声:“这是妈妈!”
大屠杀幸存者戎瑞霞,就是李自健油画《忆》的原型。
【礼物】 苦寻数年,终于找到您
这份特殊的礼物,李自健已埋头准备一年。
百岁宴上,李自健还和老人约定:等明年国庆李自健美术馆开馆,这幅叫《忆》的油画,将挂在第一个展厅的第一面墙上。
“去年听说李自健要来,我怕弄错,仔细问是不是十八子李、自己的自、健康的健。”回想起2014年12月与李自健的初次见面,戎瑞霞的小女儿汪珠珍仍然激动。
这位著名的湖南邵阳籍旅美画家,因创作《南京大屠杀》巨幅油画而享誉世界,也因油画的全球巡展而遭遇日本右翼势力百般阻挠与威胁,但一直坚持用画笔为真实历史代言。
他一直在寻找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为他们画像。此前七八年,他将寻找幸存者的重心放在大屠杀惨案当地。
“在南京,我见过几位幸存者,也拍过照片,但可能是因为匆忙,都没有达到理想要求。”李自健说,“没想到在长沙就有这样一位老人,这太难得了。”
去年此时,因为本报报道,李自健火速联系记者,登门雨花区社会福利中心,终于和老人见面。
【痛忆】 无法忘却的刺刀,已经初成的“忆”
李自健握着戎瑞霞的手,像去年时一样,那双手依旧枯若老藤,沉满往事。78年前,那双手的主人曾经眼神惊恐,手足无措。
《忆》画已初成。画布之上,老人白发丝丝毕现,皱纹如沟壑成丘,左手轻抚紧抿的嘴,右手捶胸,如在无声控诉。“痛,很痛,说不出的痛。”李自健说。
南京大屠杀那年,戎瑞霞住在南京新街口程阁老巷,她和丈夫结婚四年,已怀胎五月。日寇进城,城内住户惊慌四散,给公家开车的丈夫也撤到湖南,留下她在南京照顾从祖母到侄儿一大家。为不被日军发现,戎瑞霞一家藏在自挖的地窖里,用烂簸箕和稻草等掩住入口,只在吃饭时偷偷爬出。
惊险仍在。有天日军进门对着地窖一通乱刺,戎瑞霞屏着气、拖着笨重的身子与家人躲闪,惊险避开刺刀。随后,她与亲姐妹失联。
日军烧杀淫掠,戎瑞霞要往脸上抹锅灰、套上宽松袄子、装成男人才敢出门,形势稍好,她也摆过卖香烟的小摊,但时常会被日军用枪托挑翻,为活命她不得不下跪求饶。
“我想强调老人对痛苦的回忆,引发众人对历史的反思。”李自健说,为捕捉神情和姿势,他数百次为老人按下快门。
【邀约】 画作未毕,邀老人见证开馆
“奶奶,我的美术馆明年要开馆,您和家人都要过来。”李自健发出邀请,百岁寿宴上,戎瑞霞高兴应下。
画作仍在修改。12月10日晚,李自健长沙画室,他放下画笔,比划着此前不停在画布前徘徊的样子。
“我不要赏心悦目,只要震撼人心。”李自健说,“我希望观众能透过画,感受到直摄人心的力量,不能忘记这惨无人道的惨剧。”
1994年至今,他曾为不同祖母创作了多组系列画像,并将戎瑞霞的画像列为祖母系列之首,定名为《忆》。
这一年多,李自健都在忙于创作新作及筹建位于洋湖湿地公园的个人美术馆。明年国庆,新馆免费开放,为戎瑞霞老人创作的油画将在第一座厅第一面墙公开展览。
“祖母系列前面是国际高僧星云大师的画像和星云大师母亲的画像,星云大师也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他在大屠杀中失去了父亲,他的母亲失去了丈夫。”在李自健长沙画室墙上,美术馆将来的画作布局已清晰明了,“接下来就是戎瑞霞老人的画像,此画一揭,会与后面另外七幅连成一片。”
【时光】 慈祥老人会冲电视攥紧拳头
12月11日下午4点,雨花区左家塘街道狮子山社区大女儿汪红珍家里,戎瑞霞坐在沙发里认真地看着电视剧。
老人身体康健,满头白发丛中反倒生出几缕黑发,手也暖和。
“母亲不戴帽子、不烤火,这几十年几乎没病历本。”汪珠珍说,戎瑞霞平日都住在雨花区社会福利中心,这次为庆祝百岁生日才回家小住几天。
在雨花区社会福利中心,戎瑞霞生活安静且极有规律:吃饭时配杯酒,饭后散步,一天两场麻将,偶尔抽根烟。
家人很少让她看抗日的电视剧,那些重现的镜头会揭开伤疤,勾起回忆。女儿说,那会,她才会显出和其他老人的不同:她会激动,会直盯屏幕,会攥紧拳头,会冲电视说“打死你们”。
连线
“只要活着,
就一直作证!”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百余人,
平均年龄超80岁
12月13日举行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上万名胸前佩戴白花的各界代表整齐肃立,只在阵列的最前方,放置了两排座椅。
夏淑琴、李高山、余昌祥、阮定东、岑洪桂、濮业良……仪式即将开始前,17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在家人和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进场,坐了下来。
78岁的阮定东是第二次参加国家公祭仪式。1937年12月,南京被日军侵占时,他才7个月大。爷爷阮家田抱着他想回六合老家,逃难中爷爷被日本兵刺成重伤,没几天伤重去世,阮定东死里逃生。
或许没有人比89岁高龄的李高山心情更加复杂。他既是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老战士,又是幸存者代表。老人告诉记者,他去年脑中风,但很幸运还能走路,还能来到公祭仪式上。“只要我活着,我就一直要作证。”
据统计,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100多人,平均年龄超过80岁。2014年1月至今,已有40多位幸存者陆续离世。
■据新华社
编辑:曾珂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 幸存者百岁老人 有些恨仍无法放下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