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内蒙古自治区两会专题报道>要闻 要闻

【大会发言】民盟内蒙古区委:大力发展民族影视剧 提升内蒙古文化软实力

2016年02月02日 16:52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内蒙古的文化软实力,是“崇尚自然、恪守信义、践行开放”等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凝聚成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通过民族影视剧“讲好内蒙古故事”,提升自治区文化软实力、扩大内蒙古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影响,是一个重要途径。近三年来,我区出品的民族影视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取得了一些成就。据不完全统计,有50余部影片面世,近10部电视剧播出,《老哨卡》《额吉》《狼图腾》等故事片获得近20项金鸡奖提名,《生死依托》《我叫王土地》《嘎达梅林》等电视剧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视剧“金鹰奖”和“飞天奖”。2015年,以崇尚生命、主张和平为主题的影片《诺日吉玛》,获第30届“金鸡奖”提名,最终荣获“最小成本影片奖”和最佳女主角奖。但民族影视剧对提升自治区文化软实力的贡献却不尽如人意。

一、存在问题

(一)市场问题。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竞争机制不够规范、不够系统、不够科学甚至不够健全。以社会效益为重的民族题材,往往被魔幻题材、谍战题材、宫斗题材、爱情题材等满足人们娱乐和猎奇心理的产品挤压而失去市场。《法制晚报》统计数字表明,2012年东方卫视、安徽卫视第3次重播《甄嬛传》,收视率仍排第一;江苏卫视、云南卫视重播剧排第一的则是谍战剧《悬崖》。2015年我国电影票房排行榜显示,在前10位的影片中有4部出自美国。排在第一位和第三位的是国产片《捉妖记》和《港囧》,没有一部是民族题材。

(二)资金问题。影视剧是文化产业,要盈利,就要有高质量的艺术水准作保证,以及大面积、高平台的营销跟进。由于民族影视剧是一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若没有一流的编剧、一流的导演、一流的演员组成的团队,就很难有高质量和高收益。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投资回报率低,融资就艰难;融资艰难,就很难有高水平的艺术创作团队;艺术团队水平低,就难以生产高质量的民族影视剧;作品质量不高,票房和收视率就更低;效益低,投资方回报不足,融资就更艰难。

(三)出口问题。近几年,《老哨卡》《天上草原》《诺日吉玛》《季风中的马》《红色满洲里》和电视剧《成吉思汗》,深受大学生喜爱。但如此受欢迎的民族影视剧,却没有进行大力宣传,反复播出精品的平台没有搭建起来。

二、几点建议

(一)加大民族影视剧的资金扶持力度。三年前,在内蒙古自治区电影集团组建的文件中明确规定,每年都要拨付民族题材影视剧生产专项资金, 2013年与2014年均为1000万元。随着影视制作成本不断增加,这个数额的资金尚不足以生产一部高质量影片,更谈不上完成文件中要求的每年生产5—10部电影和50集电视连续剧的任务。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对民族题材影视生产扶持资金每年为5000万元左右。为坚守我区民族影视剧阵地,创作并生产出传承草原文化精髓的好作品,用实际成果提升我区文化软实力,推动“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建议增加扶持民族题材影视剧的资金。

(二)加大对“优质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视力度。要借助民族影视剧提升我区文化软实力,管理和决策部门应尽快为“影视创意产业”与高校历史研究、文化资源研究等专业搭建桥梁,确立衡量文化资源优劣的标准,建立科学有效的奖励制度,将挖掘、遴选、运用优质文化资源落到提升内蒙古影响力的实处。

(三)加大对我区民族影视剧精品的宣介力度。其一,组建一支有真才实学、真知灼见的民族影视剧评论队伍。其二,借助于“互联网+”的大好时机,开启一批覆盖面广、基础雄厚的宣介平台,包括微信终端、网络广告、电视广告、电影广告、广播广告、报刊杂志广告等等,为强力推介优秀民族影视剧的论文和论著提供发布空间。其三,在内蒙古电视台影视剧频道开辟“经典民族影视剧展播”栏目,或开辟“内蒙古民族影视剧”的新频道,像北疆先锋频道那样,先试播两年,根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情况,再进一步发展。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民盟 内蒙古 民族影视剧 文化软实力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