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青海7年减畜570万羊单位为草原“减负”
新华社西宁2月13日电(记者骆晓飞)记者从青海省农牧厅获悉,自2008率先探索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以来,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载体大力推行“以草定畜”,7年间青海牧区已累计完成减畜任务570万羊单位,使草原持续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结合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机制,通过探索集约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新路径,近年来青海对2.45亿亩中度以上退化草地实施了禁牧保护,对2.29亿亩草原实施了草畜平衡。”青海省农牧厅总畜牧师王会林说,通过推行禁牧、减畜、休牧,青海牧区天然草场的产草量提高了12.19%。
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的青海省拥有4.74亿亩可利用草场,大多数位于三江源和环青海湖地区,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但由于长期过度放牧,这里的草原退化、沙化严重,畜牧业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对“中华水塔”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为破解“人、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和牧民增收难等矛盾,2008年底,青海开始在牧区探索以合作社为载体的集约化经营模式,试图建立“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现代生态畜牧业。经过7年的建设,目前,青海共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961个,累计整合牲畜1015万头(只)、流转草场2.56亿亩。2014年8月,青海被农业部列为“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
“既要保护草原,也要促进牧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王会林说,为了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产”,近年来青海省探索并推广循环农牧业、生态畜牧业、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四位一体”的综合举措,使青海牧区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生产基础也得到了加强。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实施设施畜牧业、人工饲草料基地、草场围栏和牲畜暖棚等基础设施建设,青海已经建成适度以上规模养殖场2000家,适度规模养殖比重达到了45%;全省人工草地面积达到了779万亩,牧草良种基地达到了18.4万亩;此外,通过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等项目,11.3万户牧民住上了新房、6.9万户牧民用上了新帐篷。(完)
编辑:巩盼东
关键词:青海 减畜 羊单位 为草原减负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法国
法国政府完成重组
湖北恩施:设施农业正忙秋
2018年欧盟秋季峰会召开
中国代表:应抓住叙利亚局势缓和机会重振政治进程
金秋收获忙
聚焦扶贫汇报展在京举行
冰岛瀑布上空出现璀璨极光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