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闻逸事藏闻逸事
让核心价值在“年味”中传承
“过年”,自古至今便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祭拜祖先、吃年夜饭、发压岁钱、走亲访友……每到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回家团圆,将这些传统习俗延续,而这也恰是带领下一代感受、传承文化传统的好契机。
——编者
让核心价值在“年味”中传承 赵罡/摄
过年,回到安顿心灵的“家”
今年我们全家是在北京过的年,虽然没有回到故乡,但因为父母年前来到了北京,“家”也就随之来了。因为北京没有徽州那浓浓的年味,于是我们决定按照徽州的习俗过年。
在徽州,除夕要先上祖坟祭拜祖先,向祖先汇报一年来家庭发生的大事、喜事,为的是告慰祖先,也祈求祖先保佑来年平安。因远离故乡,所以只好面朝故乡方向,燃三炷香,摆上肉菜,全家按辈分大小,依次向祖先叩拜,每人三鞠躬,然后才是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由于人太多,按规矩第一、二代人在主桌上,第三代小字辈在副桌或者自由坐,大人是不管的。
年夜饭一定是以长辈为核心,祝福父母健康长寿是做儿女必须做的事。对此,我们谈论最多的是让他们减少劳累、保养身体。父亲是全国首届30位国医大师之一,目前健在的只有12位了,还坚持出门诊的仅有五六位了。由于求诊病人太多,上午的门诊往往要到一两点才能下班,五六个小时的连续工作就是年轻人也是超负荷的。我们都强烈要求他不要再去出门诊了,尤其不要每个月再去外地出门诊。父亲没有多说什么,看起来好像听了我们的劝,可我知道他以治病救人为终身使命的价值观是不会改变的。
年夜饭后就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发压岁钱。今年发压岁钱的时间是历年来最长的。往年都是给第三代发,今年特殊,母亲不仅给孙子辈准备了压岁钱,而且还给我们第二代所有子女、儿媳准备了压岁钱。老妈的压岁钱是她自己诊病挣的,这一点我们既意外又钦佩。18年前一场意外使母亲留下残疾,但“女张一帖”的坚韧、顽强,国家非遗传承人的使命和担当,让母亲一边刻苦训练、与病魔搏斗,一边用自己的祖传医术为人诊病处方。她常说:“我这一辈子没什么爱好,唯一的就是给人看病。”岂止是爱好,完全是铭刻在心的信念和信仰。每当听到病人叙述病情好转、痊愈,就是母亲最开心、最幸福的时候。
父母发压岁钱时,我们都会跪倒在地,磕三个头,衷心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并祈求他们健康、长寿。我想,父母看到我们跪拜,内心也一定有很多感慨吧。接着,小字辈拜完爷爷奶奶后,就是拜伯伯、姑姑、叔叔。晚辈祝福长辈健康快乐,长辈祝福晚辈健康成长,一家热热闹闹,开开心心。
正月初一清晨,听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不禁吟诗一首:“昨夜斗北今朝东,乾元资始春为宗。慈悲济世成大愿,易道传承无生中。”初一早晨是一定要吃蜜枣、栗子的,寓意早早得利、甜甜蜜蜜,还要吃鸡蛋面,寓意元宝长寿。而且一定要守禁忌的,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也不能扫地、不能甩垃圾、不能洗头洗澡。“赶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初一到初三老人是不干活的,全由子女干活。正月初二全家陪着父母去了圆明园,慢慢游玩,慢慢品着小吃。无意中我们兄弟喂父母食物的场景被抓拍下来,照片随之被发在朋友圈里,并配上《诗经·蓼莪》上的一句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状态引来300多人点赞、好评,都在祝福二老,称羡二老。远在美国的四弟当即赋诗:“我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报德时,求鲤尚有卧冰人。”四弟一家六口人在大年初四从美国赶回了北京,与全家团圆。孝亲敬老、和睦家庭,这就是过年的意义吧。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过年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赋予新的含义。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的过年,原本是祈求来年年成丰收。现在人们以为“年”是一种凶猛怪兽,这是错误的,“年”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谷的形象,表示庄稼成熟。“夕”才是传说中毁坏农作物的怪兽。“除夕”就是在岁末放鞭炮赶走“夕”、迎接“年”。后来“过年”被赋予阖家团圆、尽孝报恩、辞旧迎新、祝福祈愿的意义。这一意义被固化下来,春节过年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过年必须回家,在外打拼的游子不管路途多遥远、旅行多艰辛,都要回到“家”。
“家”是什么?家不仅是故土,家更是父母。有时虽然不能回到故土,但只要回到父母怀抱,就是回到了家。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在这个“家”里,情感得以释放,心灵得以慰藉。家是一个不需要戴面具的地方,一年来的酸甜苦辣,所有的委屈、艰辛,可以在家里尽情地倾诉,眼泪可以在家里尽情地流,有了成绩和荣誉可以在家里尽情地笑。过年回家,回到父母的怀抱、回到让我们安身立命的心灵之家。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 张其成)
一则拜年电话带来的教育契机
大年初一,正给吾兄的孙女讲何谓中华美学精神,手机响起,一看手机,反映不出这生疏号码是谁,便问:“哪位?贵姓?”那边是一中年人的声音:“姓谭。”稍顿,随即换成一苍老而雄健的回音:“我是谭元寿!”我立马肃然起敬,手示孙女安静。我说:“谭老先生,给您拜年。”那边抢话:“我专门给您打电话拜年,因为在我从艺80周年座谈会上,您的发言太好了,我要感谢您。”老人家一席话,让我耳根都红了,真惶恐之极。孙女甚感诧异,问:“北京爷爷,谁的电话,让您那么激动?”我于是向她讲起了事情的缘由。
记得去年10月,在全国政协礼堂为谭元寿先生从事谭派艺术80周年举行了一次座谈会,我这个“谭迷”也应邀参加并做了发言。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开场表示:“我今天来参加座谈会,既不是中办安排的,也不是全国政协办公厅安排的,而是我自己决定来的。因为谭元寿老先生亲自打电话给我,说他从艺80周年了,要开会总结一下,诚邀我参加。我一听,从心眼里敬佩,谭老先生为传承弘扬京剧谭派艺术,已经耕耘奋斗了80年了,而我才活了70岁,怎能不毕恭毕敬地前来参加学习呢?”孙女听至此,惊讶地问:“连俞主席都那么敬重谭老先生呀?”这一问,触发了我借京剧谭派艺术来阐释何谓中华美学精神。
我对孙女说:谭家六代,一脉相承,薪火相传,不断丰富发展谭鑫培创立的京剧老生谭派艺术,一家几代不懈为之敬业奉献、创新探索。随后,我找出了谭派的代表作《定军山》《失空斩》等碟片,一边放、一边讲、一边引导孙女欣赏。我告诉她:京剧最典型地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的意蕴和特征,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追求和伦理准则。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黄忠的老当益壮、身先士卒,都彰显着中华文化倡导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忠孝节义精神,都体现了中华文化主张的既入世又出世的重民本、崇正义、讲诚信、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同时,戏曲舞台上一桌二椅、四个龙套代表千军万马、圆场一周走遍五洲四海,则体现了以虚代实、营造意象、追求意境的中华美学精神,这与西方哲学强调“主客二分”“上帝造物”、西方古典美学讲究“写实”是迥异的,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
一边放,一边讲,一边欣赏,效果极佳。当反复欣赏《定军山》中老黄忠那酣畅淋漓、铿锵有力的流水唱腔时,当逐句解析《空城计》中诸葛亮在城楼抚琴吟唱那段西皮二六时,孙女如痴如醉,开始进入了黄忠、诸葛亮的精神境界,说道:“原来京剧很有思想内涵呀,谭派唱腔很有味,很好听。”当看到《空城计》中司马懿扬着马鞭、带着四个龙套绕场一周便完成了“兵发西城”时,孙女叹服:“绝了,真是四龙套代表千军万马,七八步走遍五洲四海呀,以虚代实的中华美学精神妙不可言。”
猴年大吉,我与兄之孙女托谭元寿先生电话拜年之福,竟有如神相助、出乎意外地借欣赏京剧谭派艺术具体阐释了何谓中华美学精神这一重大课题。虽以小言大,不足道哉,但孙女却获益匪浅,把我处收藏的谭派经典艺术碟片,囊括一空,说是回去要逐一欣赏研究,再来讨教。
(作者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仲呈祥)
春节是文化更是信仰
春节,在儿时的记忆中,就是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拿。小时候之所以爱过年,欢欢喜喜过大年,原因就在这里。平常吃不到的,这时候都能吃上,都是美味;平常不常见的亲朋好友都能见面,其乐融融;平常看不到的越剧、绍剧都能看到,穿着新衣,嗑着瓜子,看着戏文,多享受……
其实,中国的春节是依农事而设的节日,是传统农耕社会的产物。它意味着即将告别漫长的寒冬,迎来明媚的春天,万物复苏,农业生产开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就不难理解春节与吃饭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是个农业社会,吃饭始终是第一大事,也是第一难事,要靠天,更要辛勤劳作,勤劳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主要性格之一。一年的辛劳总会有回报,辛劳了一年该休整歇息,一家子也要聚聚叙叙,这些得有必要的庆贺仪式,于是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承担起了这个重任。不论你身在何处,年龄大小,做何工作,只要有机会,条件允许,都会不辞辛苦,从四面八方赶回去,与家人共进这顿晚餐。
过年,就是一起吃顿团圆饭。可这顿年饭,非同一般,承载着浓浓的亲情、乡情、友情,这顿饭吃出了丰富的年味和深厚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化绵延不断之根源所在,过年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信仰和文化基因,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灵之中,挥之不去,抹之不掉。
过年,对于孩子来说,永远是快乐而无忧的,过完年,他又长了一岁;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过年是有隐忧的,因为他又失去了一岁。这些年,我常常在想,过年是中国人的文化和信仰,但过年的形式和内涵可否有所改进,年味可否更有滋有味,毕竟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
比如,春节期间的吃喝,以前物质匮乏,偶尔大吃大喝,可以理解,也无大碍。如今生活条件提高了,节日期间依然吃喝凶猛,已成为多数人的一大沉重负担,于自己的身体,于社会风气都不好。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一年一年过,年味、文化味至关重要。要有历史情怀,也要有人文关怀,要有物质的丰硕,更应有心灵的充盈。
(作者系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张武军)
年味的变与不变
过年本该是快乐时光,许多时候也的确如此。但近年来,每逢过年都可以隐约感觉到一种深深的焦虑,那就是不停地追问,“年味何以一年不如一年”?这不,今年一些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估计会让许多人觉得更没有年味了:“连专门为过年发明的鞭炮都不许放了,这过年还有什么味道?”
确实,相比50后年幼时,现在同样过年,内容和心情都有很大不同。记忆中,过年肯定是一年中最隆重,也最为小孩子期待的,过一次年堪称“工程浩大”。采办年货是过年前奏,在崇尚“艰苦朴素”而家家户户收入水平也只能艰苦朴素的年代,过年可以用“奢华”来形容,平时舍不得买,舍不得吃,那刻好像都不成问题,腌肉、鳗鲞、风鸡、酱鸭,一样样挂起来,因为需要时间,这些便成为过年的“发令枪”。临到小年夜,要做蛋饺、肉圆,磨糯米粉、做芝麻馅,还要烧制过年必备的丝笋烤肉、四鲜烤麸、金丝芥菜等。年三十,一早开始,大人就忙于制作团圆饭的各种食材,切片的切片,切丝的切丝,整鸡整鸭整个蹄髈,到下午都该烧起来了。一切就绪,可以开饭了?且慢,全家开吃之前,先得敬祖宗。
该上的菜肴一溜排开,八仙桌上,八副碗筷碟勺一件不少,留下一面要放香烛。酒斟上,香点上,袅袅青烟是发给祖先的邀请,该入席了。然后由家长带领,长幼有序,轮流叩头,家长口中念念有词,先汇报一年中可以光宗耀祖的好事,再祈求祖宗大人一如既往多多保佑。续过香,又燃剩三分之一时,酒应该喝得差不多,该上饭了。香近燃尽时,全家再拜,拜完,烧纸钱,同时小心地把椅子挪开些,方便祖先起身回天上,全套程序随之结束。
自幼看着父母虔诚举动,似懂非懂之下,内心都有一种莫名的崇敬,足以暂时压住满桌美食的诱惑。鸡鸭剁开装盘重新上桌,终于到了开吃的时候,在那个副食品配给供应的时代,尽情享受一年中唯一一次大快朵颐的口福。
年初一可以拿到压岁钱,不过因为父母别出心裁,形式有些与众不同,没有红包,只有礼包。该热闹的都热闹过了,兄弟姐妹睡着之后,父母在每个孩子枕头边放上一个大礼包,里面有糖果、饼干、蜜饯、玩具等,大家一睁眼就可以收获大大的惊喜。吃过汤圆,到房间里四处寻找父母预先藏起的“宝贝”,谁发现归谁,真是一个发挥孩子想象力的好办法。由于礼包中的东西不尽相同,兄弟姐妹之间还可以自由买卖,相互交换。大家还暗中较劲,比谁收藏到最后,而最先吃完的难免对着别人的“炫富行为”垂涎三尺。
从小到大,年夜饭的丰盛程度不尽相同,但全家团圆,尽其所能地操办一场像样的年夜饭这个主题始终没变,全家团圆总要祭拜祖先这个全套程序的关键环节,也始终没有取消,哪怕在“破四旧”风头最紧的时候,拉上窗帘也要一丝不苟地操演一番。年,在幼小心灵中,永远必须同家人一起过,包括在世的和不在世的家人。
近年来,不得不说,年味确实淡了,首先采办和制作食材的过程越来越简单,成品或半成品的食品大量供应,几乎已经没有什么还需要城市人自己制作的。甚至年夜饭也不在家里吃,约好了上饭店,那个地方搞不得什么祭拜仪式,不是店家不准,而是祖先不认路,又不会用GPS,找不到那个点。过去,吃过饭,大家边聊天边守岁也不可能了,饭店生意兴隆,早早催着吃完起身,后面还有候着的。才七点半,各自成家的兄弟姐妹就在饭店门前互致祝福、互道珍重声中,分道扬镳。如果有随后出去旅游的,这顿聚餐就是年里唯一的团圆机会,谁让“黄金周”是为消费特别是旅游设计的,而不是为大家庭聚会设计的?就像是否禁止燃放鞭炮没有酌情考虑年味,而单纯为了不增加雾霾考虑一样。计划生育之后,三口之家单独吃年夜饭,毫无气氛,孩子成亲之后,年夜饭更成了体验“空巢家庭”最深切的场合。如此过年,年味还会浓吗?
不过,即便许多变了,有一点始终没变,那就是国人普遍对年的在意,对团圆的执着,“春运”是最好的表征:要不是家在召唤,要不是“年”被认为是回家团圆的天经地义,会有世界上最大的季节性人口大迁徙吗?已经过去的年,再也回不来了,就像过去因为平时没得吃,年夜饭滋味特别香,现在有谁愿意为了香香地吃上一顿年夜饭,而粗茶淡饭一整年?只要大家还记着“年”,只要大家还希望年味浓些,只要大家还觉得团圆是年的根本要旨,那就说明年还在,传统还在,家还在。
(作者系上海大学社会系教授 顾骏)
春节,在“玩”中感受、传承年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人们交流、凝聚、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最真实的活态文化。每逢春节的时候,人们自觉地沿袭着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各种习俗。
但是,随着现在的城市节奏逐渐加快,商业化的气息让人日渐浮躁,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远,很多传统习俗日渐消亡。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发现很多孩子接触传统民间文化的空间越来越小,很多孩子甚至不知道过年要贴门神、贴吊钱等民俗活动。几年前,我曾问班里的学生,过年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得到的答案大多是:吃饺子、下馆子。总之,就是和吃有关,其他春节习俗几乎没人提及。
作为家长也作为老师,我希望有更多孩子可以在一些美育活动中接触、习得、继承传统的年俗文化。为此,我们每年都举办“娃娃庙会”,并创设民俗体验工作坊,试图将传统节日习俗里的美术元素转换成丰富的活动内容,透过体验,增进儿童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喜爱及参与度。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于“过年”的不同理解,我们可以收集孩子的想法,并利用彩绘、剪纸、版画、面塑、综合材料造型等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进入“年”所包含的生活常识和文化意蕴,激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如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过年放炮是最深刻的记忆、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也烘托出过年的喜庆氛围。可是最近的天气越来越差,雾霾严重,放鞭炮对我们的大气环境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过年时我们不一定放真的鞭炮。这时家长或老师就可以给孩子们介绍我国古代相关的传说故事;还可以利用废旧胶棒、红纸、彩绳等材料制作鞭炮装饰品。
对于大点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生活经验及动手能力,可以开展“手工面花庆春节”的相关活动。“面花”,也叫“面塑”或“面人”。是用面捏制成的民间艺术品,它普遍流行于我国以吃面食为主的北方。我们可以用纸粘土代替面,制作一系列带有吉祥寓意的传统形象。
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融入更多的民俗内容和制作技巧。如“二十三,糖瓜粘”是过小年,祭灶王爷的日子,传说灶王爷到了腊月二十三就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这天都要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爷,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向学生介绍了这个传说后,他们很多人就用剪纸、纸塑等形式还原了民间祭灶的场景。
生肖是过年非常重要的一个符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和老师可以讲一些生肖的故事,并引导孩子用剪纸、泥塑等表现。这次庙会活动上,孩子围绕“猴子”剪了很多故事:三只猴子,第一只手捂眼睛,第二只手捂嘴巴,第三只手捂耳朵,体现的是《论语》中孔子教导后人的一句话:“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鸡和猴子出现在一幅作品中,鸡已经迫不及待要与猴同庆新年,这正是古话所说的“申猴酉鸡”……此外,还可以带领孩子以教室里废弃的塑料椅为材料,运用民间色彩进行装饰,改造制作十二把生肖椅,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审美能力,还能让他们对生肖有一定了解,甚至还可以用于新年装扮屋子。
环境的营造,有助于孩子融入氛围,更好地感受和创作。为此,家长或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参观或布置具有民俗特色的屋子,孩子在里面欣赏、制作,会让他们感受到真实感,而这一幕幕场景在若干年后也能够给孩子留下深刻的记忆。同时,也可以带孩子去探访民间艺人。在今年的庙会活动中,就有民间艺人现场展示杨柳青木板年画、毛猴、剪纸等,孩子可以面对面向老艺人们学习。
传统文化的传承透过美术活动可以更好地让孩子们参与进来,作为家长或老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让孩子通过体验感受,激发兴趣,进而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得到成长。同时,也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能够在孩子们身上得到延续,在“洋味”盛行的今天,还孩子们一个具有中国味道的民俗年。
(作者系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美术书法部副部长、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组成员 赵罡)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核心价值 年味 传承 过年 传统习俗 春节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