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限塑令”的逻辑

2016年02月17日 09:13 |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依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自2008年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对于超市,这显然是多了一个赚钱的渠道。据报道,在不少生意好的超市,每年仅出售塑料袋就能赚上千万元。以至该报道中评论说:“限塑令”甚至沦为了“卖塑令”。

因此,就能说“限塑令”失败了,是乱政吗?当然不能。

回归问题的本原:塑料袋是否真的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我并非是这方面的专家,不能给出肯定的答案,只能作模具分析。如果完全没有影响,那“限塑令”当然应该取消。如果有影响,那影响是否到了完全不能忍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不应该是“限塑令”,而应该是“禁塑令”。然而,这世间的许多产品与服务,虽然也各有其弊,真的没有到完全不能忍受的程度。

置于生态环境范围,如汽车是要烧油的,因此而排放废气,当然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但同时也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并越来越成为生活必需品。且它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实际也没有到完全不能忍受的程度。因此,应对办法是量技术进步之力,不断提高成品油的品质标准、降低能耗当量。在此基础上,不仅不将草根民众排除于“有车族”的门槛之外,而且真心希望家家、人人都拥有汽车,家家、人人都分享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罔顾汽车带给人们的生活便利,罔顾其日渐成为生活必需品的现实,将生态环境意义绝对化,为此而吹毛求疵,竟然禁车,那相当于吃饭可能噎死,就干脆禁饭。

再说回塑料购物袋。如果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还没有到完全不能忍受的程度,显然不应实行“禁塑令”,也不应该强行提价至民众完全不敢用的程度。然而,应量技术进步之力,不断提高塑料袋生产的环保标准。实际上,单纯以消费量计算,如果塑料袋真的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那么,中国的“限塑令”确实是卓有成效的。统计显示,全球每年塑料总消费量为4亿吨,而中国消费在6000万吨以上,不过占1/7弱。而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数量的1/6弱。即中国的人均塑料消费量大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甚至于“卖塑令”也得两说。相关收入构成超市的收入,也成为竞争的武器。循经典的经济理论,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中,必定成为具体商品售价的补充,应该会导致售价降低,并不会成为消费者的额外负担。

综上,如果前提条件不发生大的变化,“限塑令”应该坚持下去,其轻微的经济引导的操作尺度不应进行大的变动。无限弱化,彻底取消,或者无限强化,一刀切地禁塑,不惜因噎废食,都不是什么好办法。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限塑令”的逻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