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认罪协商不是花钱买司法公正
理念的转变和常识的普及使得舆论的压力在减退,顶层认同与地方推动使得中国式的“认罪协商”前景更为广阔。若“认罪协商”最大限度关照了中国现实,亦尊重了程序公正,它叫不叫“交易”其实并不重要。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本月14日发布,该院正在探索在办理符合刑事速裁程序的案件中推行“认罪协商”机制。据称,这在北京检察系统尚属首次。一个多月前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也传出消息,中央政法委将会同政法各单位,在借鉴诉辩交易等制度合理元素基础上,抓紧研究提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方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后,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试点。
“认罪协商”也好,“认罪认罚从宽”也罢,都不难窥见“诉辩交易”的影子。这样的制度实践其实并非新鲜事。近年来,它还以“轻案认罪协商程序”等面目反复出现过。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改革举措的称谓,似乎都在有意回避“诉辩交易”的说法。“借鉴诉辩交易等制度合理元素”能得到司法高层认可,看似波澜不惊,背后却是理念交锋的波涛汹涌。
其实早在14年前,内地就有了诉辩交易的司法实践。2002年4月,“孟广虎故意伤害案”在牡丹江铁路运输法院审结。其时,公诉机关提出:只要被告人认罪,并自愿承担民事责任,控方同意建议法院对被告人适用缓刑从轻处罚。最后法院采纳了控辩双方的“交易”结果,以故意伤害罪判处被告人孟广虎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正是这宗案件让“诉辩交易”从经院学界的案头开始走向普罗大众的视野,点赞或吐槽也扑面而来。其时,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异议就是:司法公正怎么可以拿来交易?量刑成为买卖简直就是司法的污辱!也因此,诉辩交易及其变种很快就被叫停。直至今日,以“借鉴诉辩交易等制度合理元素”而推出的类似举措,仍在小心翼翼地回避着“交易”一词。
当然,诉辩交易在其“原产地”美国的发展也非一帆风顺。上世纪30年代,诉辩交易刚出现在美国时,就一直是以“地下交易”的面貌在潜滋暗长的。直至1970年,在“布兰迪诉美国案”一案中才得到联邦最高法院的认可。1974年4月,美国《联邦地区法院刑事诉讼规则》对诉辩交易的一般原则以及公布、接受、驳回等一系列程序作了明确而又详尽的规定,从而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这一制度的法律地位。
要问诉辩交易在美国刑事司法制度中的地位如何,不妨看看美国最高法院前首席大法官沃伦·厄尔·伯格怎么说。1970年,沃伦大法官在美国法曹协会(ABA)的年会演说中透露,美国现行的刑事司法体系“是基于百分之九十的被告会同意接受诉辩交易,只留下百分之十左右的案件进入审判”为前提。因此,即使稍微降低诉辩交易的比例,也会造成司法体系的巨大冲击——诉辩交易的比例如果降为百分之八十,就必须要投入两倍以上的司法资源(包括法官、书记官、法院行政工作人员、法庭、检察官、律师等),才能有效处理。
司法效率其实是个全球性问题。对于中国的司法机关来说,诉辩交易的地方实践始终暗流涌动。这源于社会转型期犯罪数字的持续攀升,相比之下,司法资源显得越来越捉襟见肘。过往的顶层设计在响应民意上,难免厚此(遏制腐败)薄彼(通过疏讼化解案多人少)。不过这种脱节到了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中,已有了相当程度的改善。比如推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就是来自司法改革的顶层设计。
作为主要疏讼渠道的“认罪协商”(或诉辩交易)第一次有了上下联动的可能。理念的转变和常识的普及使得舆论的压力在减退,顶层认同与地方推动使得中国式的“认罪协商”前景更为广阔。效率和公正对于司法来说,二者都不可或缺。若“认罪协商”最大限度关照了中国现实,亦尊重了程序公正,它叫不叫“交易”其实并不重要。
□王琳(法律学者)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认罪协商 花钱买司法公正


科学家破解恒星爆炸之谜
俄罗斯举行国际烟花节 炫彩夺目美不胜收
巴塞罗那为恐袭死难者举行追思活动
日全食将横扫北美大陆
普京参加青年论坛 现场摆弄手工品“卖萌”
哲蚌寺展佛 拉萨雪顿节启幕
希腊小镇大火持续 天空被映红
金正恩要求美国停止对朝挑衅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