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黄德宽谈汉字的历史与文化:让古文字“活”起来
汉字连接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在与未来,被视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形态各异的古语今言,真实记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熠熠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光辉。在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古文字成为研究历史与传承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本期学术周刊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字学会会长,安徽大学原校长、党委书记黄德宽教授,就古文字的发展规律、历史文化价值及相关学科建设、顶层规划等进行了访谈。
黄德宽近影
出土文献是古文字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图为清华简《算法》局部。
“文字是记录语言和历史文化的符号系统,但不完全等同于它所记载的历史文化”
学术周刊:您主持与编著的《古文字谱系疏证》一书,为中国古文字构建了“家谱”。中国古文字主要指哪个阶段的汉字,有着怎样的特征及发展规律?
黄德宽:汉字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文字。对于汉字的发展,学界分成了不同阶段,古文字一般是指先秦文字,即秦代小篆之前包含秦代小篆的文字。随着考古材料的新发现,有些学者把西汉早期小篆到隶书的过渡文字,也纳入古文字研究范畴。
早期古文字主要是根据客观物体的形态来构形的。许慎《说文解字》中讲到“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用象形、表意手段来构造文字,形象性比较强。春秋战国时期,大量新字产生,光靠象形、表意不能造出那么多文字符号,形声字获得了发展。形声字以形符表示意义或意义范畴,用声符记录读音,成为最便捷的造字方法。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形声字实际上在西周晚期就已成为主要的造字方法,到春秋战国时期,95%的新字都使用了形声造字法。由此可见,古文字的发展轨迹是:文字形态从早期的形象性强,逐步发展成线条化、规范化的形体;造字方法从早期的以形表意逐步发展成为形声造字,汉字构形方式日益简化。
学术周刊:近年来,关于提倡使用简体字还是繁体字的争论引起各界关注,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黄德宽:在大陆简化字是国家规定的法定文字,繁体字依然在一定范围内使用,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则主要使用繁体字。就我看来,繁体字和简体字是汉字同一体系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其实,现在通用的简化字并不完全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造出来的汉字,许多简化字早在宋元明清时代就已在日常使用领域出现,比如民间记账的账簿上、通俗话本小说中,都有很多俗体字,这些俗体字是老百姓经常用的字,很多就是简化字。简化字吸收了这些长期在民间流行的俗体字,并进行了系统整理和规范,由此可见,简化汉字是汉字持续发展和规范整理的结果,不是哪个个人或哪个时代凭空生造出来的。其实,繁体字本身也是简化而来的,从先秦时候形象性很强的篆书到秦汉时期的隶书,再到魏晋以后逐步发展完善的楷书,汉字形体日趋简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繁体字也是汉字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繁体字与简体字都是楷书,只是在笔画和结构方面存在一些繁简的差异而已。
文字是记录语言和历史文化的符号系统,同时其形体本身也蕴含着一定的历史文化要素,但是文字不完全等同于它所记载的历史文化,汉字简化并不会从根本上剥离传统文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陆尽管推行简体字,但并没有废除繁体字,繁体字依然在使用,繁体字古书也在出版,高校中文专业的学生还要求能够认识、使用繁体字。因此,不能把简体字与繁体字简单地完全对立起来。
《古文字谱系疏证》
《说文解字》
古文字学是中国近代以后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
学术周刊:对于古文字学学科,在概念方面您是如何界定的?这一学科发展现状如何?应怎样更好地推动它的发展?
黄德宽:早在甲骨文发现之前,中国就已有研究古文字的传统,如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是专门研究小篆等古文字的。作为具有现代意义的学科,古文字学是中国近代以后产生的新兴学科,特别是1898年甲骨文发现以后,古文字学从传统金石学中进一步独立出来。从狭义角度而言,古文字学学科就是研究古汉字的形成、构造、发展演变与运用规律的学科。从实际研究情况看,古文字学跨越了语言文字研究层面,不仅研究古文字形成、发展、构造和应用规律,还用古文字材料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如甲骨文与殷商历史文化,青铜器铭文与西周东周历史文化,简牍帛书与战国时期历史文化。脱离了古代历史文化研究,就不能完全阐释与了解古文字及其发展。由此可见,古文字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考古发掘的地下出土材料,一般称之为出土文献。近年来我国古文字学研究日益得到关注与重视,比如利用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机会,由李学勤、裘锡圭两位著名古文字学家牵头,组织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字研究机构和学者,成功申请了“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这个中心挂靠清华大学,该中心通过认定以来,开展了一系列重大课题的协同研究工作,在古文字学和古代历史文明研究方面已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古文字研究的历史价值与当代魅力
学术周刊:汉字连接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古文字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怎样的作用,对了解中国历史有哪些价值与意义?
黄德宽:古文字造形本身就蕴含了诸多文化要素,反映了造字时代的一些文化现象,研究古文字可以发掘许多古代历史文化信息。比如,我们日常使用的一些与“石”有关的汉字,就反映了石器使用对汉字造形的影响,像“砥砺、研磨、破碎、基础”等等,这些与石有关的字,体现出农耕时代的石器文化。“玉,石之美者。”古代汉字中有大量与“玉”相关的字,还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玉器的崇尚和古代的礼乐文化。由此可见,很多文化要素沉淀在汉字构形中,甚至可以说,每个来源古老的汉字都蕴含着一定的古代文化信息。
古文字还记录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内容。利用出土文献研究历史文化,最主要的是看古文字所记录的内容。过去我们对殷商时期历史了解是有限的,但甲骨文的发现,可以有力证明《史记·殷本纪》关于殷商世系的记载基本是正确的,这一发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晚清以后,有一种疑古思潮,认为中国古代很多历史记载都是不可信的,包括司马迁的《史记》,甲骨文的发现则推翻了这一质疑。传世文献在流传过程中,有一些逐渐散佚或毁弃,导致很多历史内容丢失,甲骨文等地下出土文献,没有经过后人的改变,一旦挖掘出来就可以与当时的历史对接起来。通过这些原始材料,我们就可以重建丢失的历史,重找失落的文明,这就是古文字的重大价值。
学术周刊:汉字发展至今,在当代还有魅力吗?
黄德宽:刚才提到,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它能延续不断地发展到今天,必然有其独特的魅力。一提到中国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汉字符号,这是一种与西方拼音文字完全不同的符号。
汉字的魅力怎样来解读?我认为汉字有“三美”。一是典雅之美。从形态而言,汉字具有一种古典、雅致之美,这种美既与现实紧密相连,是我们使用的文字,又超越现实,连接远古。二是巧思之美。从文字符号构形而言,每个汉字的构形都不重复,并且可以按照一定规律去学习与掌握,这体现了古人在构造汉字时的奇巧构思,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三是韵律之美。汉字还具有节奏感,在书写时就能感受出来: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连带关系,书写的快慢轻重,这种变化体现的就是一种美感。把汉字本身的内在美表现出来,是写汉字之人的自觉追求。这种自觉追求上升到理性阶段,就成为书法艺术。当它成为书法艺术的时候,汉字的形态、节奏之美最终体现为一种韵律。比如欣赏草书时,有时你根本都不认识这是什么字,但这种线条的艺术,你会觉得很美。这种美从哪而来?来自汉字本身内在美学要素的升华。古代书法家观赏舞剑受到启发可以把字写得更美,在喝醉后更能写出独具个性的狂草,这就是把一种精神状态写到汉字中去了。在世界所有文字体系中,只有汉字才具备这些独特的魅力。
从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开展语言文字工作
学术周刊:您在两会上曾提出,应从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加强我国语言文字工作。语言文字工作对维护国家安全有何意义?从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加强语言文字工作,应采取哪些必要的措施?
黄德宽:语言文字是一个传递信息、传播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之所以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汉字汉语的传播;中国多民族之所以团结,就是因为汉语文字的推广与使用。无论是从国内、国际还是从历史来看,无论从正面还是反面来看,都要重视语言文字,因为语言文字安全就是国家文化安全,一旦某种文化意识形成“气候”,就很难扭转回来。比如说全民学英语,你会看到,青年一代对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比对中国传统文化还要了解得多,他们吃洋食、过洋节,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通过学习英语而来。我们把学习英语放在过高的地位,结果把自己的母语忽视了。通过接触这些现象,我觉得,语言文字工作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当代核心价值观,对抵御西方的西化与分化,维护民族的团结和统一,都是有长远的潜在影响的,必须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国家应该把语言文字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来考虑。美国的国家语言安全战略,是国防部、教育部等一起实施的,甚至将语言作为一个战略武器。中国是一个大国,与世界各国有着广泛的国际政治、文化和经济贸易关系,同样也存在语言安全问题。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不应该把语言文字作为一个无足轻重的东西。值得可喜的是,很多人已意识到母语的重要性,并逐步实行改革外语考试、加强母语教育等措施。
学术周刊:高校是传播语言文化、加强母语教育的重要阵地,您不仅是古文字学的研究者,还多年从事高校教育与管理工作。您觉得,高校教育应如何培养人才,以更好地与现代社会接轨?
黄德宽:语言文字所记录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离不开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各界培养与输送相关人才的重要职责与神圣使命。关于高等教育,存在一些批评声音,这说明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不能很好契合。但中国高校所做出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社会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各类领导管理人才都是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从这一角度而言,高等教育总体上还是适应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如果给予全盘否定,这些人才从哪来?当然我们也应看到,高校教育与现代化发展要求相比,做得还很不够。高等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高校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才。有些高校过于强调科研,强调量化考核,整体办学方向出现了偏差。学校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如何提升成材率,我认为从根本上应重视全面素质的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思辨精神的倡导。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社会责任、专业素质,乃至身心素养,这些都是全面素质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创新意识就是要突破应试教育对学生思维的固化,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没有提出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只会接受现成的知识,何谈创新发展?青年人不缺潜在的创新素养,关键是如何激活。当然,还要知行统一,学以致用,不仅善于发现问题,还要善于解决问题,提升转化知识的能力,适应社会,并在实践中寻找不足,培养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张丽)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黄德宽 汉字 古文字 历史文化 符号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