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压垮“史学奇才”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传统思想工作式的心理疏导,难以缓解当前学生的心理压力,学校常见的那种“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往往未必有效。
有消息称,陕西高三学生林嘉文因患抑郁症离世,他生前出版两种历史著作,曾受到专家高度评介并被媒体报道,被称为“史学奇才”。
一名有潜力有志趣的学生过早离世,令人悲伤。出于对逝者的尊重,对其选择不宜妄加评议,但发生了不幸,总有些需要反思的原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在琢磨,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到底是什么?以后遇到类似他这样的天才少年,我们该怎么办?
对不幸事件,人们没法说“如果”。林同学去世后,媒体再传专家给出的种种赞誉,对爱惜人才,提携青年的胸襟,我很敬重。不过,如果换一种思路,不在他十八岁时高度赞扬他,而是在他八十岁时告诉社会“他十八岁时的见解就不同凡响”,也许更有教育价值。但是,社会和媒体能克制住急切的欲望,学校和社会能那样冷静地等待吗?
林同学在校期间就出版史学专著,确实少见,而过早地得到专业人士赞誉与媒体宣传,对一名中学生而言,在获取自信心的同时,有可能产生比较大的压力。从他留下的话,或许可以看出,十八岁的他,虽饱读史书,但并没有足够的经验面对学校生活中的难题,无力承受人生磨难,缺少应对困境的精神准备。人们对一名高中生的心理承受力不能苛求,顺理成章,也没有必要随意称他们为超人天才。
在当今教育状态下,学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压力,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开始有认识,但学校是否有能力消解学生心理压力,则非轻而易举之事。类似林同学那种有特殊状态的学生,一般心理教师难以作有效辅导。传统的思想工作式的心理疏导,难以缓解当前学生的心理压力,学校常见的那种“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往往未必有效;而医院的抗抑郁治疗,貌似也没有起到一定的效果,在遗书中他也提到了医院开的药令他“全身又疼又困”。种种迹象说明,对学生,现在其实需要有更加专业、科学的心理教育与治疗。
加强心理疏导,需要对学生状态有客观准确的评估,否则不过是一句空话。目前,不仅一些中小学生需要心理疏导,很多家长和中小学教师也有这方面的需求。当心理疏导需求量大增时,社会应当拓展思路,更多地关注根本性问题。
我不认同“早慧不寿”的旧话(早慧而高寿者很多),早慧和发生不幸未必有关,观察不幸者,往往纠缠在各种各样的精神束缚中而无力挣脱。我不太了解林同学内心的痛苦根源,有些原因人们已不可能知道,但努力减少悲剧的发生,这个社会还有许多事可以做。
□吴非(教师)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史学奇才”林嘉文患抑郁症离世


苹果公司举行新产品发布会
澳科学家量子数据存储研究取得进展
“金鸡百花画影人”全国美术作品展在呼和浩特开展
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在秘鲁利马举行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美洲展在美国旧金山开幕
第72届联合国大会开幕
云南风 民族情——云南省政协特聘艺术家优秀书画作品
科学家破解恒星爆炸之谜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