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移动能源怎么发展?李河君建言:让每一个个体都成为发电主体

2016年03月04日 09:41 | 作者:王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 王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十三五”期间,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着传统能源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可再生能源发展受到瓶颈制约、终端能源消费清洁替代任务艰巨等重大挑战。

为应对这些挑战,全国政协委员、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将目光聚焦在移动能源的发展上。

移动能源是以可移动的分布式发电技术为基础,通过储能、控制、信息通信等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能源的可移动、全天候、高效率供应,是分布式发电进一步小型化、分散化的应用形式。比如将太阳能发电设备加载到手机、iPad、背包、帐篷、衣服、特种装备上,或者太阳能汽车,可以在太阳下边行驶边充电,摆脱对充电桩的依赖。

通过发展移动能源,李河君认为,可以改变传统能源集中式发电、高电压远距离输送的模式,“让每一个个体都成为发电主体,使得能源无处不在”,从而让能源利用变得更方便、更便宜、更环保、更智能,“引发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一场革命”。

据李河君介绍,移动能源产业是我国少有的既掌握核心技术与工艺,又以国内需求为主要市场的新兴产业。其技术核心就是薄膜太阳能发电技术。目前我国企业已先于全球同行做出了“移动能源是世界太阳能发展新趋势”的战略判断,并通过全球技术整合和自主创新,推出了一批移动能源创新产品,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如我国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量产转换效率已超过16.5%,砷化镓(GaAs)电池的转换效率已超过31.6%,均为全球第一。而且,随着大规模市场应用、技术工艺的提升优化和装备国产化,移动能源产品成本将快速下降;凭借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全球移动能源产业的领导者。

李河君指出,移动能源带给中国的不仅是能源利用方式上的变革,更将创造新的消费市场,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他举例说,移动能源作为新产业变革的通用技术之一,其电池芯片轻、薄、柔,可以像Intel Inside一样嵌入各类载体,提供清洁电力。移动能源“边用边充”,可以为车辆、船舶等传统制造业的产品创新提供更大灵活性和增值空间;移动能源可以为散布在各个设备上的智能微传感器提供电力,已有传感设备不需经过大规模电力改造,就可以用较低成本接入工业互联网;移动能源可以与电子产品、可穿戴设备等各类智能终端产品以及户外用品、救援装备等所有分散、微小的电力需求相结合,实现对原有产业、产品的升级改造,同时拓展保险、众筹等金融服务空间。

“‘移动能源+’将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体现开放经济、共享经济特性。”

李河君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各类移动能源产品潜在市场总规模达6万亿元,可以成为“十三五”期间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鉴于这样的发展前景,李河君建议国家通过专项基金等途径加大对移动能源核心技术——薄膜发电高端装备国产化、先进薄膜电池基地建设、ICI等先进封装技术的扶持力度,把我国移动能源产业目前具有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为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经济、增添新动能。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李河君委员 政协委员 移动能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