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参政议政 参政议政
部分城市“逢雨必涝” 民革中央献策完善海绵城市建设路径
中国城市大量存在的内涝问题引起政协委员的注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民革中央将以集体名义提交《因地制宜,科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提案。
近些年来,逢雨必涝逐渐演变为我国大中城市的痼疾。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城市排水管网设计标准低、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发展等,是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因素。
据住建部2010年对国内351个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显示,2008年—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在发生过内涝的城市中,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2015年6月南方进入梅雨季节后,江苏持续暴雨致多城告急:南京现内涝,降雨量刷新历史6月降雨量极值441毫米的纪录,常州大运河超历史水位。
3月2日,财政部出台《关于开展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决定启动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海绵城市建设是科学解决城市水生态问题的新思路,即通过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全过程,有效破解城市内涝与缺水并存的难题,对于可持续地推进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民革中央社会服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研究和建设的具体工作中,由于对海绵城市缺乏科学的认识,一些政策文件控制目标过高,缺少与国家政策对接的地方规范,现有技术存在局限性,造成部分地区盲目施工建设,实际效果欠佳,很难大面积推广等问题。
民革中央建议,首先应修改完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等相关政策文件,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其次,应细化海绵城市建设措施,通过对各试点城市的生态、城建环境做基础性研究和观测,并依据地方实际特点配套制订相关指南、规范、标准细则。加强设计单位资质审查和人员培训,做好项目估算和资金安排,实现效益最大化。
此外,建设单位还应综合考量园林、绿地的功能与社会需求,合理划定种植区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建设周期、考核指标,兼顾统筹物种多样性、园林景观品质、绿地率等问题。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民革中央 海绵城市建设 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