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本网原创 本网原创
杜惠平委员:让老师人人都是“品行之师”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 解艳华)“近年来,出现不少教师与‘品行之师’要求相悖的个案,对教师的负面评价不绝于耳。”杜惠平委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他关注的就是老师的“德行”问题。
在调研、与老师们座谈中杜惠平发现:“部分老师的师德状况令人担忧。一是理想信念缺失,或职业倦怠,或追名逐利,对学生成长漠不关心,对学生呵护关爱不够;二是职业道德失范,唯利是图;三是道德底线失守,与学生谈恋爱处对象、打牌赌博、向家长索取好处等,给学生乃至全社会带去负能量。”
如何让老师们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杜惠平建议,要完善评价考核体系,提升评价考核的多元性,让更多教师心中有“爱”。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进一步改进完善对教师的评价考核体系,改变唯学生分数论优劣、论英雄,唯科研项目、论文发表论绩效等倾向,把教师的师德师风规范、教书育人准则纳入评价考核体系。
完善利益保障体系,提升利益保障的全面性,让更多教师心中有“望”。系统研究和分类设计,出台面向各个阶段教师、面向农村偏远地区教师,涉及工资待遇、编制、周转房、职称评聘、发展空间、价值实现等各方面的衔接自洽的政策措施,努力用政策、用待遇、用利益留住更多高素质人才。
完善教育监督体系,提升教育监督的实效性,让更多教师心中有“责”。建议稳步推进教育督导体系改革,增强政府教育督导的公正性、独立性、权威性,探索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或组织开展评价督导制度,相关评价督导结果作为师德师风考核的依据之一。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提升学校治理的法治性,让更多教师心中有“法”。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杜惠平委员 教师 师德 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