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评论 评论

声音不碰撞,民众无两会

2016年03月06日 20:29 | 作者:马想斌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两会,作为中国年度最大的政治事件,人们通过各种办法视察着权力中心的运作情况。但其中有些人认为,十多天的两会,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改变呢?两会结束,街市依旧太平,各自拍拍屁股,又回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过活去了。

20130712171002-833873145

这样的悲观渗透在我们的社会肌理里,可在我们互相传递这悲观的情绪时,我们依旧积极主动地在参与两会的讨论,寻求那些可以触摸到的进步。是的,两会就是这样,总是纠结着悲观与进步。

相比于社交网络中的两会热,人们更期待,两会的现场能更热闹,声音更激烈。一则,代表委员在两会上不发言如何能够做到民意社情的反映与传递。二则,代表委员本是体现民意,来代表民众监督政府和官员的,但现在反过来因为自身的行为而非议题的价值正义,公众和代表委员要进行着各种PK,这种原本不该存在的辩论实际上也是参政议政资源的浪费。

“无辩论,不两会”,两会作为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组成部分,辩论本就应该成为常态。唯有大胆的表达才是谋求共识的前提,这是参政议政的基本常识。但代表委员怕民意误解不表达,甘当哑巴,如何营造一个辩论的两会?

而当下,即便有代表委员引发的辩论,也多出现在会场之外的民众和代表委员之间,而“两会”会场上,代表委员之间的常态性辩论,还较为缺乏。似乎代表委员们遵守着那种各说各话、互不批评、互留情面的潜规则:可以毫不客气地批评某种社会现象,就是不会站出来明确批评另一个代表委员的观点。于是,常常是舆论在会场之外批评得热火朝天,而会场之内的代表一片沉默。这种会场之上的相对和睦,已经成了代表委员权力行使的一大硬伤。

本来,按照权力来源来讲,代表的权力来自选民,通过其权力授予,来对政府部门和官员进行监督,因此,两会本应成为代表诘问官员的场所,民生问题争论中寻求解决的地方。只要有政府部门,其政绩未能获得民众满意,代表委员就应该挺身而出,进行质询;只要有政府官员,在应对民意或者代表之质询时,态度不谦恭,或者答复显得粗鄙甚至不合格,就应该毫不犹豫的否定其作为。

要知道,国之大事在民主,践行民主就得大胆表达,敢于辩论。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越来越突显,社会利益的分化,公众对代表委员要求和期待也更高。不论是分组讨论还是大会讨论,不论是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还是财政预算,所有的期待都寄托在代表委员能够真正履职,将三千代表各自身后的群体声音,在两会这种利益博弈的平台上表达出来。在大胆发言中出现观点意见的碰撞,在火热的辩论中谋求国计民生的解决之道。

代表委员如果哑言于两会会场,民众的权利则必然失落在代表委员的推卸责任之中。其实参政议政,就是不同利益群体站在各自立场上的利益表达,共识是通过博弈产生的。有发言才有辩论,有辩论才有共识,有辩论才有信息更加透明、道理更加清晰。(马想斌)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两会 辩论 表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