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评论 评论
“点滴书店”不是拯救书店的“大处方”
医院里开书店,晓风书屋是头一家。晓风书屋的一家分店开进了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大楼一层。这家特殊的书店,去年7月开始试营业,最近准备正式开张,专门为住院病人、陪护家属及医生、护士等医务工作者服务。尽管开在医院,但书店里鲜有专业医疗书籍,摆在书架上的,文艺社科历史等品类齐全。(3月8日《北京青年报》)
“穿着病号服的读者,依在绿萝点缀的落地窗边,把盐水瓶往架子上一挂,一边打点滴,一边安静地读书。”这样的场景,令人心驰神往。“点滴书店”无疑颠覆了公众对医院的刻板印象。更勾起了公众的好奇心---医院并不是传统的阅读场,在传统阅读日益萎靡的当下,“点滴书店”何以能逆势而上,拓展医院阅读阵地?
“点滴书店”何以逆袭?表面看是抓住了市场脉搏。一方面,囿于医疗条件所限,大部分医院环境比较喧嚣。甚至,儿童哭啼的场面,是医患争吵的场景,不绝于耳。这些都容易让患者心情烦躁、无心静养。而“点滴书店”无疑是在喧嚣中回归宁静的最佳去处。另一方面,有人住院,就有人陪床。陪床的人无聊,“点滴书店”给陪床者提供了一个打发时间的好去处。
抓住市场当然是“点滴书店”逆袭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原因无它,医院当然蕴含着巨大的阅读需求,但只有善于经营,才能释放这些阅读刚需。试想,在火车站、机场的候车(候机)大厅,旅客的阅读需求小么?可为何机场、火车站,真正买书的寥寥无几?无非是,这些书店不是价格奇贵,就是过于高冷不接地气,吸引不住旅客。可见,“点滴书店”不是拯救阅读的“大处方”。简单的复制这种模式,并不能盘活那些濒临破产的书店。
事实上,“点滴书店”的逆袭,更赢在内在品质上。比如,在门口设了供人休息阅读的吧台座,还有块专门供儿童翻阅绘本的阅览区;绿萝点缀的落地窗、藤条编成的小椅子,无形中增添了书店的文艺范。而这些软服务,再加上公道的价格、贴近市场的图书,过硬的图书品质,让“点滴书店”更具粘性,吸引读者消费。因此,“点滴书店”逆袭,体贴的服务和过硬的品质才是真经。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微阅读的兴起,一些书店逐渐门庭冷落车马稀。为改变窘境,许多书店主动求变,需求新的盈利模式。比如,推出寄宿式书店,给顾客提供夜晚阅读。将书店开进医院、地铁站中,提供特色服务。这些主动求变,当然值得鼓励,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万变不离其宗,就书店而言,其核心产品是书的品质、价格和服务水准,这就是书店的“宗”。假若,书店只求变,而忘了“宗”,结果也可想而知。
一句话,“点滴书店”不是拯救书店的“大处方”。对书店而言,要自救,首要是把自己的服务质量提上去。服务上去了,和消费者的心近了,销量火爆是自然水到渠成的事。(薛家明)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点滴书店” 医院书店 两会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