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评论 评论
“环保是包袱”思想才是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今天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梅地亚中心举行记者会,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陈吉宁指出,今天仍然有一部分干部认为环保和发展是对立的;还有部分人认为环保是包袱,抓环保就会影响GDP,就会影响发展,存在着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的问题。(人民网,3月11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势如破竹之势迅猛发展,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但是,一些地区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欠下了不少环保“旧账”,也给人们带来不少苦头:沙尘,污水,垃圾,还有可怕的雾霾……蓝天碧水,鸟语花香渐渐需要人们花费时间去寻找,保护环境,留住绿山青山也日渐成为人们共同的呼声。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近年来,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以来,将环保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国内外多种场合就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发表讲话,“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述,更传达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但是,时至今日,仍有一些干部未能完全领会绿色发展的理念。有的依然沉浸在粗放式发展所带来的“短暂狂欢”里,认为环保和发展是对立的;有的依然没有抛却急功近利的发展思维,认为环保是包袱;有的还再担心抓环保影响GDP,执法不力,执法不严;有的依然没有将环境问题上升到应有高度,为了地方利益我行我素……结果导致,经济转型没有起色,环保问题也没有抓好。
实际上,“抓环保致经济滑坡”这些陈旧思想才是阻碍发展的最沉重包袱。因为从现实来看,尽管造成污染有历史问题,有现实困难,也确实面临方方面面的压力,但是从根本上来讲,还是认识问题。如果认识问题没有解决,面对环保工作,存在轻视、侥幸,甚至抵触,出现问题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绿色发展的理念就只能停留在理论上,经济发展方式无法转变,改革步伐必被拖累,绿水青山不再,金山银山也就不能长久。
无论回顾历史,还是立足现实;无论展望世界,还是审视自己,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都是永恒的主题。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些沉重的思想包袱,坚持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坚持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坚持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才能找到环境与发展的双赢之路,真正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 两会 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