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关爱自己,每天都是“世界睡眠日”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昨日,中国睡眠研究会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8成重大交通事故与司机睡眠不足有关。连续17个小时不睡觉再驾车,肇事风险“等同于醉酒驾车”。该研究会还特别提醒说,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司机是潜在的马路杀手,很容易影响到公共安全,但该问题尚未引起社会重视。(3月20日《北京晨报》)
事实上,睡眠不足的群体远非司机。 北京日报曾报道,“北京市公安局全局33%的民警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而根据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2014中国睡眠指数报告》,“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和记者排名靠后。”可见,睡眠问题已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并积极思考对策,化解不同职业群体的压力。
然而,检索现实。年年睡眠日呼吁,年年问题依旧。对很多人来说,“世界睡眠日”如果不是新闻提及,几乎是一个被忘记的词语。而囿于工作与生活的压力,被动睡眠不足,成了一些人被迫的选择。对于化解睡眠问题而言,通过睡眠日去关怀,只是一种仪式上的呼吁。人们更需要的是每天都是睡眠日,每天都投入精力和努力关注并解决此一问题。
从公共角度而言,《劳动法》亟需补充相关法律。通过整体制度设计,确保各个职业群体的理论睡眠时间,筑牢底线。比如像明确八小时工作制一样,明确司机、记者等群体的合法休息时间,遏制“连续17个小时不睡觉再驾车”以及过劳死等现象。因为睡眠不足而引发的职业病,可以纳入法律保障范围,申请相关方面理赔,推动全社会、不同职业群体真正重视睡眠,让因为睡眠不足引发的公共问题以及个体灾难少一些,让睡个好觉也是民生福利成为一种常识。
睡眠是一个社会问题,睡眠同时也是一个个体问题。对很多人来说,有另一种睡眠不足影响健康,那就是上床后继续玩手机刷朋友圈直至深夜。就此方面而言,需推动有关睡眠知识的社会普及,让更多人认识到睡眠不足的危害。毕竟,谁也不能替代我们睡觉。在可以睡觉的时候,还是美美的睡上一觉,别过度沉迷于朋友圈里的“诗和远方”,在合适的时间还是学会干合适的事儿,过好自己的生活。(叶倾辰)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世界睡眠日 睡眠问题 关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