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郭沫若作品的“医学”印记

2016年03月24日 09:53 | 作者:李一诺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郭沫若弃医从文的经历被人们所熟知,然而他的学医经历在诸多作品中的体现却不常为人注意。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凌孟华在论文《“我自己是学过医的人”》中,分析了郭沫若是如何把学医经历融入文学作品的。


郭沫若的作品多次出现“我自己是学过医的人”一句,他在《赞天地之化育》中写道:“我自己是学过医的人,我对现代医学十分敬重,我觉得这是对于人类幸福最有直接贡献的一种科学。”他还在《痈》一文中说:“我自己也学过医,医生所说的话我自然是明白的。”他甚至在自己的日记中也常提到学医经历:“负卫生行政的责任者瓦西列维奇博士,他听说我学过医,便和我特别亲密,一面为我陈述既往,一面又为我指示目前……”(《苏联记行》1945年7月9日)


郭沫若不仅在作品中多次提及自己的学医经历,而且他所创作的文学形象和场景情节也有不少医学的痕迹。


小说《王昭君》中,太医为王昭君的母亲诊断时说:“腹部虽有微温,心窍已不鼓动,脉是停了,额是冷了。虽有扁鹊在世,恐亦无力回天。”诊断结果很详细,而且有医学依据。在电影文学剧本《郑成功》中,郭沫若不仅设置了多位医生角色,而且专门设置了一堂解剖课的情景,其中还详细地介绍了解剖知识,他甚至细致地讲述了医生对“在田里割稻子的时候突然病倒”的户官杨英进行诊断时,如何检查瞳孔反映、口腔黏膜、颈部反映等细节。


所有关于医学的内容和情节并不是郭沫若信手拈来、凭空想象的,而是他将自己所学融入到了文学作品当中,他也曾在《〈孔雀胆〉后记》中说:“这些都是可能的,而且我是有根据的。”正是郭沫若作品中的诸多细微之处,体现了他医学专业知识的丰富。(文/李一诺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郭沫若 弃医从文 医学 印记 《赞天地之化育》 《王昭君》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