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生态殡葬迟缓 新式祭扫难兴
还记得电影《私人订制》吗?只要肯花钱,什么事都可以定制,其中“代客扫墓”的情节让人记忆犹新。清明节将至,不少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回老家扫墓,于是产生了新的祭祀方式,如“代客扫墓”、网上祭扫等。民俗专家称,新式祭扫不会成为主流,扫墓还是要亲自前往更有意义。(3月28日《海西晨报》)
清明扫墓是寄托对已故亲朋好友的哀思。近些年来,“代客扫墓”的出现,改变了一些人的扫墓习惯,方便了一些人的出行安排,却也颠覆了一些人的传统,甚至激怒了一些人对清明节的情感。虽然不少人认为,新式祭扫不过是主流选择之外的一种补充,而我却觉得,倘若生态殡葬得以有力推进,网上祭扫等方式就未必会一直“非主流”下去。
清明节期间,不少人由于工作关系无法亲自扫墓,这也促成了现实社会对“代客扫墓”的宽容看待。然而,清明扫墓真的只有亲自前往才更“有意义”么?我看并不见得。一则,短短几天里的集中祭扫,人山人海、交通拥堵,即便不说累不堪言,至少也显效率低下;再者,扫墓车流和人群挤挤挨挨,自然也比平时多了各种的事故隐患;还有,传统祭扫免不了焚烧纸钱,有的还偷放鞭炮,这对墓园也是一种常见的安全之忧。所以,如果网上祭扫等渐渐兴起,其益处也是不言而喻的。
其实,对于民俗专家口中所谓清明网上祭扫方式的“主流”和“非主流”之分,我以为关键症结还在于:一直以来的生态殡葬迟缓,才使得新式祭扫总被看作格格不入的另类,或成为“不懂传统”的揶揄对象。而眼光放长一点,倘若改变习以为常的传统殡葬方式,逐渐以树葬、塔葬、海葬、花坛葬等占地更少的生态形式,取代了陵园中的一座座墓穴、一块块墓碑,试问网上祭扫乃至结合前者的“代客扫墓”等新式网上祭扫,又有什么理由不能越来越成为“主流”选择呢?
网上祭扫还不流行,自然有着传统殡葬仍占主流的因素;而“代客扫墓”引人质疑,无非是“收费尽孝”还难被人接受。这方面,今年杭州各大公墓(陵园)推出各类惠民便民举措,如南山陵园对持低保、困难、残疾救助证的群众免收十年墓地使用费,杭州主城区七大公墓(陵园)发挥殡葬志愿者作用,提供免费代客祭扫等服务,我看就能有效化解一些人采用“代客扫墓”、却又担心遭人“耻笑”的心结。
生态殡葬迟缓,新式祭扫难兴。为此,民政部在2013年就明确指出,争取到2020年,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比例达到40%以上。而北京的目标定得更高一些,到2020年这一比例达到50%,今年则争取达到30%。这几天,关于北京市公墓不再新建传统墓碑,对于租用合同到期的传统墓穴原则上不再续租,并且将对不再续租的墓穴给予奖励的消息,已然产生巨大反响。而这,恰恰是着力推动生态殡葬的必要举措。
新式祭扫会不会成为“主流”?到底哪种祭扫方式更能显得“有意义”,我看需要用生态和发展的眼光来判断。比如,要是传统殡葬变得日渐式微了,那么,既接受“代客扫墓”,又辅以网上祭扫,就未必不是一种“互联网+”趋势下的时尚祭祀方式。因此,断言新式祭扫的“非主流”,或许也是囿于“生态思维”不足的狭隘表现了。(司马童)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生态殡葬 新式祭扫


土耳其一警用客车遭炸弹袭击致18人受伤
南非警察汉语学习班受欢迎
三峡大坝首次整体“点亮” 夜景美不胜收
中国最大的盐湖吸引众多珍稀野生鸟类栖息过冬
菲律宾总统宣布马拉维市已获解放
北京首条磁浮列车将开通试运营
俄心理学家种出432公斤巨型南瓜
中国警方向美国遣返一名红通逃犯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