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清河、冀鲁边区反“扫荡”
1938年底,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成立,统一指挥山东境内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
1938年10月,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三、四、八支队负责人韩明柱、姚仲明、霍士廉、廖容标、马耀南、张文通(从左至右)合影。
1939年春,第三支队粉碎了日军对小清河南部地区的围攻。1940年2月,该部派出主力部队进入博兴、高苑地区活动,粉碎了日军对博兴、广饶、临淄地区的“扫荡”,清河抗日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发展。8月29日,根据山东纵队的命令,三支队改编成第三旅,下辖三个团,旅部直辖一个特务营。
1941年1月,中共山东分局决定成立中共清河区委,统一领导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争。1941年秋,中共清河区党委、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初步开辟了位于沿海地区的垦区,后成立中共垦区地委,同年10月成立垦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垦利、利津、沾化、滨县等县。1942年2月,山东纵队所属部队化为地方军,由八路军115师统一指挥全山东的部队。据此,山东纵队三旅奉命改编为八路军山东清河军区。
1941年至1943年,清河区军民粉碎了日伪军发动的多次“扫荡”和“蚕食”,根据地军民与日寇进行了艰苦的斗争。1942年5月,日伪对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后,又集中兵力多次“扫荡”八路军冀鲁边区、清河平原抗日根据地。6月,日伪集中两万多人对冀鲁边区展开大规模“扫荡”;8月,日伪7000多人分两路“扫荡”清河区的沾化、利津和垦区根据地;10月,日伪军7000多人又分4路“扫荡”清河区的清水泊根据地。
1943年初,敌人又集中济南、张店、潍县、惠民等地日伪军1.2万余人,先后对清河、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合围”。1月10日,日伪军7000余人合围位于小清河以北的八路军清河军区驻地———广饶县的北隋一带。清河军区立即转向敌后,摆脱了合围。
日伪军扑空后,疯狂地进行“清剿”。与此同时,2000余敌人分多路奔袭合围利津县的永安镇。利津县独立营就地坚持斗争。14日夜,合围北隋和永安镇的敌人大部乘车扑向高苑,合围清西军分区部队,驻张店日伪军出动1500余人进行配合。清西军分区部队于15日凌晨2时分散跳出合围圈。为配合清西军分区部队突围,清河区各部队于外线广泛展开破袭战,有力地钳制了敌人。
日伪合围清西后,大部退集于津浦路沿线,准备合围冀鲁边区。1月17日,日军8000余人、伪军4000余人突然对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实行“拉网合围”大“扫荡”,企图彻底控制津浦路东侧地区。日伪军“扫荡”的中心是冀鲁边第二军分区。敌人首先在平原、临邑、陵县间三角地区内组织了第一次合围,第二军分区独立第3营、平禹县大队及部分区中队遭到合围。被围部队采用高度分散隐蔽战术突出合围圈,并在外线打击敌人。日伪军合围扑空后立即进行反复“清剿”。
23日,日伪军在禹城、济阳、临邑间三角地区内组织了第二次合围。第二地委、专署、军分区等机关1000多人,采取集中兵力猛击一面战术,迅速突出合围圈。25日,日伪军又在陵县、临邑、商河、德乎4县间菱形地区内组织了第三次合围。与此同时,日伪军对第一、第三军分区的部队进行反复合围,八路军主力部队均摆脱了敌人。
此后,在中共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先后粉碎了多次敌军万人以上的“扫荡”和“治安强化”运动,钳制、消灭了大量日伪军,为保卫边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争取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文/贾晓明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清河 冀鲁 扫荡 反“扫荡” 八路军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