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传丰台火车站将改造 无文物身份的老站房引关注

2016年03月31日 16:22 | 来源:法制晚报
分享到: 



点击进入下一页

老站房延伸出来的雨棚及12根廊柱,带着历史的气息

法制晚报讯(记者 崔毅飞)在丰台火车站停办客运的六年间,几乎年年都会传出升级改造的消息,今年也不例外。

近日又有媒体报道,丰台站改扩建工程将在四季度开工,新站定位为高铁枢纽站。这一消息引起了学者的担忧,因站区内尚存一座老站房,是百年老站为数不多的历史见证,但其尚无文物身份,恐在建设中被拆。

《法制晚报》(微信ID:fzwb_52165216)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历史资料稀缺,老站房的始建年代尚且模糊,给这座面临巨变的火车站留下一道难解的谜题。

探访 老站建筑遗迹 部分被出租

拍摄铁路照片30余万张,《追火车》一书的作者王嵬,最近开始关注丰台站的老站房。未来的升级改造,让这位铁路学者为老建筑的命运而忧虑。

坐落在正阳大街南侧的丰台火车站,始建于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东邻北京南、北京站,西邻丰台西站,是通往京山、京广、丰沙、京原铁路干线的咽喉要道,上世纪80年代日均上下车达3万多人,是北京铁路局特等站之一。

2010年6月,丰台站停办客运业务,与百姓出行说再见。如今,售票大厅、候车室出租给了商铺,让人很难发觉这是座百年老站,唯有中央建筑顶端停摆的大钟,提醒路人这里流逝的光阴。

曾有人把守的门楼,如今可随意出入,进门右转向西,一座其貌不扬的平房建筑,进入到视线当中。王嵬打开手机里的老照片告诉记者:“这就是那座老站房。”

记者看到,老建筑坐北朝南、面向站台,房屋呈长条状,北侧及东侧山墙被其它建筑遮挡,只露出南面及西侧山墙。整面南墙上的老砖,被新的瓷砖覆盖,空调外挂机、铝合金窗户、金属防盗门……老房的韵味完全被掩藏,唯有延伸出来的雨棚及12根廊柱,延续着老房的容貌。一张拍摄于日伪时期的照片显示,当时这座站房就已存在。

转至老房西侧,景象则完全不同。山墙上并未粘贴瓷砖,虽粉刷了黄漆,但老砖仍完整示人,博风板下还保留有类似“悬鱼”的装饰物。

由于房子内部被打上隔断,原始格局已无从辨识。西侧几间屋子仍被铁路部门用作办公,东侧则变为出租房,一位租房户正在房前悠闲地冲洗小轿车,雨棚下晾晒着衣物…… 这给老房平添了几分市井气息。

王嵬考证发现,丰台站曾多次改造,这座老建筑却幸存下来,成为站区内最古老的建筑,但其始建年代,仍然说法不一。

回忆 日伪时期被用作站长室

为搞清楚老站房的始建年代,法制晚报(微信ID:fzwb_52165216)记者寻访了多位老人,认为出自日本人之手的占多数。

80岁的崔桂禄老人,1954年来到丰台站工作,在他印象中,老站房做过站长室,同时兼作会议室、娱乐室…… 可能修建于日伪时期。

《丰台站纪事》一书作者吴孝时,今年已是90岁高龄,是位老铁路职工,1952-1955年任丰台站技术室主任。对于老站房,他并未做过考证,但仍有一些模糊的记忆。

1943年,吴孝时毕业于北京铁路学院,次年到丰台火车站从事运转工作。1944年的丰台站,站长、副站长、运转主任等管理职务,都是由日本人担任,中层干部多是满铁过来的东北人,普通职工则当地人较多。

在日本人占领期间,老站房被用作站长室,站长森川进在丰台站工作了八年,但由于业务层级比较低,吴从未亲眼见过这位日本站长。1945年,国民政府接管丰台站,站长室的功能被沿用下来。

讲述 常有日本人造访丰台站

在1949年以后,经常有日本人造访丰台站。

据一位铁路职工介绍,改革开放初期,曾有在丰台地区工作的日本人,乘坐大轿车回来参观。去年还有两个日本人,在翻译的陪同下,来到丰台站。

吴孝时记得,上世纪50年代,来过一对日本老夫妇,他们的儿子曾在丰台站工作,但出工伤被火车轧死,他们就是想看看孩子离世的地方。

《丰台站站志》记载,1949年以后,丰台站陆续接待来自前苏联、朝鲜、英国、越南、美国等11国代表团访问,多为技术交流。查阅外事活动年表,与日本技术人员、友好人士的交往最为频繁。

站志记载,1986年,日本德岛县鸭岛町日中友好协会会长木村弘,访问了丰台站。木村弘曾于1943年左右,在丰台站铁路部门任职,回国后一直从事中日友好活动,站长邱彦坡等车站领导负责接待。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丰台 火车站 改造 文物

更多

更多